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06|回复: 10

[國民教養提升] 把握趋势,择机跃进:论如何解决汉服运动“汉”与“服”的分离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23 11:2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把握趋势,择机跃进:论如何解决汉服运动“汉”与“服”的分离问题
                                                         百里奚
                                                       2019.11.5

大约从2015年开始,随着汉服的热度持续升高与覆盖人群的迅速扩大,汉服运动开始面临“汉”与“服”的分离问题。2015年前,如果我们在公众场合遇到穿着汉服的青年男女,叫声“同袍”往往能够得到肯定的回应。但是,不过几年时间,如果今天你一见到汉服男女就呼唤“同袍”,往往直接被无视或者收获白眼。“穿汉服的不再是同袍”已经成为汉服运动复兴者面对的常态。

对于坚持了多年的汉服复兴者,我们越来越焦虑:不仅为汉服起到的凝聚作用的迅速消退而感到不安,更是担心汉服运动的主导权已经被社会资本或者公权力夺走,担心汉服运动的初心不再,最终会走向全面异化或者偃旗息鼓。

从目前所见的现状看,我们的担心不无道理。自从天风环珮(溪山琴况)去世后,天汉和汉服吧联合主导的“天汉民族复兴计划”人亡政息,天汉管理团队的小规模修补和威望并不足以维持住溪山时代以礼仪节日复兴为核心带动的汉服运动方向。与此同时,微博微信开始强力崛起,汉服运动越来越走向地方社团化、个人化,大型全国论坛的时代结束了。在汉服主力网站--汉网和天汉甚至是汉服吧的陆续衰落的大背景下,汉服运动开始走入缺乏指导思想的迷茫时代,各地的汉服社团的汉服理论长期得不到更新和交流,在实践方案上重复劳动,在对外宣传上越来越停留在衣服本身。由于指导思想的发展停滞了,随着人员的流动和更替,知道汉服运动的发展脉络的人越来越少,甚至知道汉服运动的人都越来越少。随着汉服的主要购买人群的年轻化,二次元一代逐渐成人,00后在更加具有独立人格的同时,也更加具有意义消解的倾向,即便照搬溪山先生的理论,也收获不到以前的效果。与此同时,COS圈、饭圈文化也大量渗透到汉服人群中,近年来的“lo装、JK制服和汉服破产三姐妹”、“汉服与仙服分家”、秀衣党考据党之争等等思潮也说明的情况的严峻性:纠缠细枝末节,正事无人关心。从汉服运动老一代同袍的角度看,现在的事实情况是,李代桃僵、后继无人、被边缘化、壮志难酬。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严峻的现实不是我们不努力,也不是我们中间没有再出一个百年不遇的人才导致的。2007年溪山琴况在休养半年后,也直陈目前复兴动力缺乏,局面越来越复杂,想找到突破点越来越难。他的思考结论是,汉服吧的人群需要进行全面整顿。但该怎么整顿,达到什么战略效果,随着他的去世而中道崩殂了。事实上,汉服运动初期的复兴者,不论是突出汉民族主义还是汉民族文化,在今天都会面临被边缘化的问题,这是有客观原因的。以下笔者将就几个主要问题展开分析,然后和大家探讨该怎样应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3 11:4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汉微信公众号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ZA0M_b4x9SzddiiwOZJYdA
以下图片为天汉微信公众号发布的简化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3 11:35:0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目前汉服运动早期同袍的焦虑有没有道理?
有道理,但要有信心。以下笔者列出我们焦虑的主要原因和笔者的对策。

焦虑一,官方将会接过指挥棒,但会消除汉民族色彩。
这一点我们作为民间人士,实在没有必要过分焦虑,而应该想办法发出自己的声音。官方的目标很简单,就是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而言,汉服运动带动的民心可用,但是要进行去极端化的处理。是的,我们的汉民族意识,汉本位主张,目前在许多官方机构看来,仍然是极端化的主张。经过了十几年的观察,庙堂虽然意识到汉服蕴含的爱国爱民族的积极意义,但其宗旨是无神论、中华民族论,难以预判汉民族鲜明特色的民族意识和信仰的发展方向,所以不会全力支持,而是有选择的主导。现状如此,我们民间不去合作绝不是良策,那样只会彻底失去发声的机会。各地各类官方机构和政府部门执行政策的差异性也很大,一些领导认为极端的,另一些领导却允许;一些地区早已切实可行的做法,一些地方却如临大敌,讳莫如深。对于与官方的合作,我们只需要坚持应该坚持的,合作可以合作的。毕竟我们与国家复兴中华的总目标是一致的,差别仅仅是体制内体制外话语的不同、资源利用方式的不同等。即便一时挫折,只要我们的民族还在,随着国家社会的进步,健康的汉民族意识必然还会王者归来。

焦虑二,资本的入场,将夺走我们的话语权,最终始乱终弃,留下一地鸡毛。
这一点我们必须留下足够的警惕。要分辨清楚资本家和企业家的区别在哪里:资本只看利益,企业家还有情怀。对外界的大型服装企业而言,汉服市场目前仍是一个培育中的市场,还不适合急着进场,毕竟一年全行业才十几亿的产值实在不够看的。但是现在随着经济的放缓,尤其是纺织行业的产能过剩,对中小服装企业而言,苍蝇小也是肉,这样的一些服装行业正规军开始找到汉服产业这样一个富矿——这也是近几年来汉服产业化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目前比较好的组合,是汉服界自己的商家成长起来并且做研发,再跟布料染织供应商和生产厂商合作,生产出比较符合形制、价格适中的汉服或者饰品,这一趋势是整体向好的方向发展的。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外来资本开始介入“国潮”、“古风”圈,资本的逐利本性会逐渐显示出来——要盈利则必然追求眼球效应,必然追求炒作和人气。虽然目前需要深耕汉服购买者团体而比较遵守汉服的形制礼仪等,但如果盈利变现效果不佳,资本注入型的生产企业或传媒必然会以迎合二次元主流人群为主打目标,受众将会进一步低龄化、粉丝化,汉服运动复兴民族,重建礼乐的目标将被迅速放弃。目前的部分商家鼓动粉丝发起山正之争、仙服汉服分家、炒作破产三姐妹、大明少女花样炫富、男穿女服的娘化小哥哥等等,都在体现着资本开始玩弄话题、过度拜金炫富化、低幼化汉服运动的踪迹。我们为反抗汉服的污名化奋斗了十六年,一旦汉服沦为高知名度但污名化和小众化的玩具,我们的兴汉难度还会加大。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3 11:33: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目前汉服运动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一)汉服运动的初心还在不在?
根据我的了解,汉服运动的初心并没有消失。无论是华服日、西塘还是礼乐我都接触过不少主办方的人员、商家,多次参加各自的研讨会,我可以很肯定地说,天下同袍是一家,我们复兴汉民族精神和汉民族文化的初心并未丧失。在这些大型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最早的一批同袍,在民族认同和兴汉路径上,并没有本质差异,差别仅仅是实现方式。举例来说,华服日是民间与官方联络的特别通道,对近几年汉服受到各地各级官方的特别关照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的,目前正在推进汉服现代行业标准的建立;西塘虽然突出朝代秀,看起来与汉服去朝代化背道而驰而且做出了元清的妥协,但在宣传汉服之美和持续抬高人气上是有功劳的,其宽松的管理起到了汉服活动的T形台的作用,对各种汉服礼仪和展示具有培育孵化的功能;丝博会给了专业水平汉服形制研究探讨提供了一个平台,成为汉服形制不至于走偏的稳定器;礼乐能给汉本位新老同袍一个专门的论坛,将使我们有机会团结起来,探讨共识,进而找到发力的方向和契机。即便是以汉服走秀为主的华裳九州T台走秀、广州服装博览会等,以及Bilibili,斗鱼**、微视等**平台的汉服传播等等,也在为我们汉服复兴的人群持续输入新鲜血液。至于各地的各种汉服节、唐城宋城之类,虽然打的是朝代的噱头,服装上与汉服界的主流水平差异巨大,但它们历史上没有能力伤害到汉服复兴运动,以后也不会有能力伤害汉服运动。现在给人“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其实是因为汉服复兴仍然处于初期,汉服界接触社会的外围的各种做法中,奏效的基本仍然是处于民众扫盲水平的朝代风、现代都市汉服时尚等,更深刻的民族自豪感、改变生活方式等目前还谈之尚早——十几年前对汉服嗤之以鼻的民众在今天仍然还是社会主流人群,他们无非是不再使用“古装”并且承认了汉服挺美的而已,要想让这一代民众从衣冠开始就过渡到建立身为汉民族一员的自豪感,不再笃信外国的月亮更圆,过上汉民族审美的生活,这实在有些过于乐观。汉服复兴的历史阶段上该走的路,该栽的跟头,该遇到的阻碍我们都必然会经历,我们能够做的,是提前预判,做好准备,加速通过。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3 11:35:5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如何解决汉服运动“汉”与“服”的分离问题
针对这一动向,笔者的意见是,这不能怪资本动作快,而是我们团结起来采取行动的动作慢了。我们应该借助目前各类平台受众面越来越宽的条件,把汉本位的理念不失时机地推广出去。笔者有如下几个建议:

(一)借鸡生蛋——借助“华”来增加汉服的汉民族代言机会,通过与少数民族服饰捆绑来突出汉的意味
虽然汉服这个名称逐渐被更多普通民众所知晓,但人们多半是把汉服跟汉字、汉语相提并论,已经自动过滤了汉服的民族属性。在许多地方官方组织的活动中,“汉族服饰”是敏感词汇,官方要么用古代服饰文化活动来一笔带过,就是用华服等词汇绕过。弘扬汉民族的民族文化本来是完全合理合法的,但是实际操作中,主办方过度自我约束的问题确实成为兴汉的一大阻力。如果从此以后只以“华”代“汉”,汉服被剥离了民族标识、民族自觉的功能,那么汉服运动基本上就成为了现代社会的文化吉祥物,既可名噪一时,也可弃若敝帚。没有十二亿汉族国民对本民族的认同和自豪感,没有汉民族对自身传统和文化的自觉捍卫和主动的汰旧涤新,那么汉服运动就失败了。那么我们该如何突破这个不让说“汉”,或者不让只说“汉”的现状呢?

要培育汉民族健康的民族认同,我们要明确“汉”具有双重身份:诚然,“汉”是五十六分之一,但“汉”也是百分之九十。既然可以用“华”来掩盖“汉”,我们自然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以“汉”来诠释“华“。第一,我们要珍视自己的汉民族身份和合法权利,要反对不把汉民族当作民族,搞少数民族身份地位特殊化的错误做法。例如,还存在一些地方政府和旅游、文化部门为了提高地方知名度,搞单单剔除汉民族的所谓“少数民族运动会、联谊、嘉年华、文化节、民俗表演”等不恰当的活动。如果出现了这样的活动,我们就应该向有关部门提意见、表达我们的关切,告诉他们汉民族也是国家法律规定和各族地位平等的民族,也要参与和享受同样的权利。第二,在宣传汉民族认同和文化的条件不够好的地区,我们可以用多民族集体露面的方式来烘托汉服的民族属性。既然五十六个民族中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汉”,那么我们就可以设计这样的活动——让各类活动中每个参与者根据自身的民族属性来穿本民族的服装,而不是选择五十六个民族的演员,一个民族一个人。试想一下我们是怎么认识藏袍、蒙古袍等民族服饰的?是经常看到穿着这些服饰的少数民族人士吗?不是,我们是从小从电视、身边体现各民族大团结的舞台服饰中认识这些服饰的。有对比就有宣示,民族大团结这么好的身份辨识场合,我们不去好好利用就太可惜了。只要想象一下各类多民族参与的活动现场各民族分布的比例,我们就能看到无限的宣传“汉”的意识的机会。去年笔者设计的华服计划,就是为这些场合量身定做的,有条件的社团负责人不妨考虑一下在汉服活动里加入一些其他民族华服(交领右衽服饰),然后浓墨重彩地做好宣传。第三,在宣传汉文化的过程中,要做到内外有别。对外,我们要突出汉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绝对主体地位,汉即是华的代表,华即是汉的形式,突出“一体多样,华夏引领”;对内,由于汉民族占我们人口的90%,我们看待历史和民族关系问题时,应以人民的主体,即“汉”为思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的系统化思维逻辑,主张法律赋予了汉族国民与各民族同等的正当民族权利,反对借口民族传统习惯和信仰,侮辱和伤害占国民人口多数的汉民族群众的感情,侵犯汉民族群众的利益。我们的用词、表达方式会因场合不同而有所不同,但以汉解华、以汉表华的思路要贯穿在这些场合之中。


图一:汉族与少数民族穿本民族华服载歌载舞图(百里奚、徐央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3 11:38:0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强化“汉”的建设
1. 强化自身理论建设,实现系统化产出复兴成果
目前,兴汉理论人才青黄不接,旧有的兴汉理论人士各自为战,没有形成严密统一的理论体系,目前也不存在我们这群老同袍与汉服界之外大规模互动的抓手和互动基础。这也是我们汉本位论坛成立的初衷,迫切需要加强我们自身的理论建设,每年需要讨论出一些东西出来,形成方向性的指导,组成一定的合力。对待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群能力不同,看待的视角和采取的行动也非常不同。所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智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这是任何一件事情发展到最后的一个稳定常态。也就是说,复兴团体应该形成一个理论研究者--核心实践团体--外围兴趣人群的稳定金字塔结构,我们不能苛求每一个参与者都非常有觉悟能够独当一面,但只要有了这样的结构,原本原子化的、自发的小众爱好就将会释放出巨大的力量。要实现兴汉的进展,关键还是在于我们要强化自身建设,把兴汉的节奏带起来。我们要善于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巩固自身的内在基础。复兴者中有理论研究能力的就持续研究核心理论,类似于核心软件;社团协会则像是机器,能高效转动起来,把理论付诸实施,并且提高实践水准,反复迭代,不断更新,互通有无,生产出高质量的兴汉成果;至于广大的自媒体网络宣传和汉服爱好者人群则是日用而不知,只要能够跟着走,便能壮大声势。这个系统中最重要的,便是理论研究者队伍的专业水准,打铁还须自身硬,有怎样的理论水平,才有怎样的汉服运动发展局面。

2. 推动有理论指导的汉服汉礼实践活动
华夏复兴者应多举办有最新发展的理论所指导的活动,少举办秀衣服、朝代服饰扮演类的活动。应该在每场活动举行后,好好总结活动的目标是否达到,成果是否能沉淀下来,快速迭代,及时改进,从而激发理论上更多的发展和创新。不过,我们无需对目前众多的以秀衣、耍帅博美的各种汉服活动口诛笔伐。汉服、再华夏化、汉民族精神的复兴毕竟不是一个存量博弈,并不是搞了秀衣活动就不能去搞突出民族精神的活动了,相反,华夏复兴者应该把视野放到更远,形成增量博弈思维方式,善于做理论的就联合起来深入打磨和推进理论建设;善于做社团的可以深耕社团管理,尝试更大规模、与地方部门更深入的合作;善于在自媒体上集聚人气扩大宣传的适合做面向广大青少年的普及型宣传,在不同层面的努力探索都会对其他层面产生助力。如果我们加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例如按照仪装-盛装-正装-便装的规范来组织不同场合的统一规格着装实践;拍摄视频宣传片注重突出汉式生活的得体礼仪和对人气质的塑造而不是仅仅只有千篇一律的短视频;注重环境与着装的相得益彰而不是只有珠光宝气地压马路等等,这些活动就更能迅速迭代积累经验,起到带动风气持续向好的效果。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3 11: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3. 有意识地推动华夏史观的普及
我们汉族是信仰历史的民族。汉族群众对汗青信史还是非常重视的,历史上谁是英雄谁是奸臣,是民众辨别好坏的重要标尺,一些公众人物和教育部门的负责人在历史早有定论的人物上挖野史、用现代道德去随意解构历史人物,对我们民族敬天法祖的信仰是有巨大摧毁性作用的。历史被虚无化的结果,就是我们再一次变成一盘散沙。面对这种有意的、成建制地攻击,我们应该反其道而行之,整理出完整的秉持华夏汉本位史观的中国古代历史读物,尤其是儿童读物,打好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有能力的同袍应该清清楚楚地把自己民族的英雄和敌人名单记录下来,把华夏英烈和历史上屠夫的恶行记录下来,用详实而无可辩驳的数据来增强其说服力。编写的观点不可极端,但不能为“民族团结大于天”而避实就虚、语焉不详,要让浩然正气洋溢在书中。目前国家在大力倡导中小学课外阅读,这样匡正史观的历史书籍实在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些历史上的人物、英烈故事,目前往往只能找到戏曲效果的小人书或者少数漫画作品,我们需要更多的可以传播的、比较严谨的插图,不要夸张引战,而要一目了然。例如以下我和徐央画的剃发易服图,就能够表现出一些读者想象不出的画面。如果复兴者没有能力写作乃至出书,也可以列出书单,推荐给更多有志于振兴华夏的人接触和持续学习。

图二:剃发图(百里奚、徐央作)


图三:易服图(百里奚、徐央作)
4. 走群众路线,打通古今隔阂,祛除对汉族习俗的污名化
汉民族具有世界少有的优秀民族性。我们的民族,不向任何神祗屈服,只相信自己勤劳的双手,从秦以来就是基建狂魔;不相信零和游戏以邻为壑,相信和气生财长长久久,不做奸猾的放债人和世界霸王;耻于欺骗善待弱小,谨言慎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民性良善而不促狭,信仰文教而不穷武。几千年来所铸就的这么优良的国民性,在有清以来被碾入泥尘,在民国到现代的自由派公知口中成为低贱不堪无可救药的民族劣根性。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民众生活习俗、观念、形象、信仰等,都曾经是被误解和妖魔化的对象,被洗脑久了,即便生活水平已经改善,很多人的观念也难以转变,在心中的辫子仍然留着。

图四:西方过去150多年对中国人形象的丑化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3 11:40:20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克服西方用近300年时间建立的压制性话语权和有清以来对汉文化持续毁灭带来的文明倒退,难度是变态级别的。只要头脑还坐在西式话语体系这一头,民众就不会自然而然地“仓廪实而知礼节”。要祛除对汉族习俗的污名化,汉服运动就必须想办法沉下心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打通古今隔阂,重建以汉为本位的思考方式。

第一,深入研究汉民族古今习俗的一致性,用科学的、逻辑的叙事方法从生活的方方面面重建汉民族的自信心。仅举服饰为例,一个缺牙老农,头上插朵花,看起来要多土有多土,对吧?可是,如果他穿着直身带着儒巾留着胡子簪着花,却是那样的好看,所谓“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都是汉民族的习惯,何厚此而薄彼?因为现代的老年人不留胡子,现代的衣服捉襟见肘。中国农民穿西装,衣服松松垮垮,袖子能盖住手背,还老是笼着手佝着腰,真是土里土气邋里邋遢,但是若是穿着汉服,这种自然而然的腹手合袖和谦逊的姿态,却跟古代的人物一般无二。穿着西装的中年人,动不动就背着手,还喜欢敞着上衣把皮带露出来,还挂了串钥匙,一副油腻中年的模样,但要是换了汉服道袍直身之类,留着须髯,露出革带或者是在蹀躞带上挂上腰牌玉坠,双手负于身后,却是风流帅气的很。人到中年眼睛下塌,没有了精气神,但如果束发加上网巾,眼角自然上挑,既显年轻又精神。甚至包括将军肚,硬说穿西装夹克有肚子显富态实在有些自欺欺人,但是换了圆领袍的话,有点肚子才是必须的威仪。汉族人只要DNA还是继承的祖先血脉,长相就不会变,体型骨相气质等骨子里的习惯就不会变,由此产生的审美和民族文化倾向也不会变。只要我们的民族具备自我意识,具备自豪感,那么渗透到我们血液里的民族自觉就永远不会丢失。魂兮归来,汉道永昌。让民众对自身的哪些民族和文化特征感到自豪,认清哪些是发展中面临的短期问题,有赖于我们汉服复兴者深入总结,做好宣传,如拼图一般,逐渐拼出一个以汉为本,以汉为傲的新民众思潮。

第二,化迎合为引导,铸造再华夏化的大众习俗。宣传汉服,要推汉服与汉礼的组合,汉服与现代生活化的组合,不要只推汉服本身。汉服是需要使用场合的,目前各种场合该用什么汉服还没有形成惯例,那么穿汉服压马路就是广大青年最常见的做法。汉服如果失去了礼乐和汉式生活依然能够存在,那就说明汉服在跟现代的圈子文化开始结合,变得边缘化、小众化了,其在大街小巷存在的原因,已经不再是穿着者义无反顾地为宣传“汉民族意识和自豪感”而存在,而是“我爱穿就穿,你们管不着”这种与JK制服、Lo装相同的理由。表面上,大众看到了更多的汉服美少女和小哥哥,客观上提高了汉服的知名度,但由于这些穿汉服的男女并不是在借此机会去做宣传,他们的出街本质上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反作用的,比如我穿汉服就被不止一次问“老师你怎么也喜欢cos,老师的爱好好小众”等等,就差说我是玩小孩子玩意的怪大叔了。意义被消解,运动就失败。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认清。为了扭转这一现状,我呼吁汉服复兴者不要把精力过多放到潮流一日三变的新款式上,而是要推汉服与汉礼的套餐:比如在淘宝店推出“汉室”生活用品,不仅有汉式家居服,也有与家居服相得益彰的屏风、坐垫、茶几、凭几等;国之大事,在戎在祀,我们应该推出“家祭服饰及套餐”,将祭服、祭器、祖先牌位定制、祭祀方案图文说明书或者操作视频打包推出,供每年清明、中元、年夜等时候汉族民众上坟或者遥祭;注册淘宝汉式丧服店——生死大事,直击人心——我们应该推出“丧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等款式,服装用料不必贵重但设计版型上要庄重肃穆,要提供完整容易操作的行丧流程指导和必要的灵堂装饰配件以及各类冥器(可租赁);应该结合普通汉族民众过年过节走亲访友的习惯,推出拜年礼服与礼品装的过年聚会套装(要么如同西方的万圣节装扮一样,不求贵重,但求喜庆漂亮;要么采用租赁优质礼服的方式,可根据经济条件合理调整),便于全家一起穿着...凡此种种,只要是能将汉服与汉式生活打包放在一起,并且大幅降低学习门槛的设计都是值得去做的,因为这样才是在改变民众习俗“再华夏化”,把“汉”与“服”重新粘合起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3 11:40: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建立兴汉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把握趋势,择机跃进
天汉网所总结的兴汉的“服化道”一说,是指汉服运动、再华夏化、探索汉民族精神复兴之道。现在的兴汉团体之所以还存在各自为战的原因,往往是理念不合。在理念上不一致就割袍断席不相往来非常容易,但心中怀揣理想而去扩大圈子,获取人脉资源,在合作中既把事情办好,又体现出自己的坚定追求则是要困难许多。只有建立兴汉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互通有无,共享资源和信息,才能有效节省时间、效率成本,从多个角度、多条战线上互相照应,形成兴汉的绵密网络。未来几年,国家权威机构所颁布的汉服用词规范肯定能出台,这将促进汉服生产制作的规范化;现代汉服制作共识在多年的争论下,也会逐渐清晰起来。要搭上这阵东风,就要参与庙堂高度的合作,制定与我们初心一致的规则;在进行汉文化宣传中,要注意“重本求同”,即在与地方的文化部门搞合作时,在活动的设计上都应该重视维护汉文化本体的呈现,或者在合作中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实现汉文化正本清源、直击人心的效果;同时,打铁还要自身硬,要做到“深根固壤”,走群众路线,最大程度地发掘、总结民众在汉文化上的长期需求和痛点,形成新习惯、新民俗,如治理沙漠一样,固定已经扎根的土壤,日拱一卒、前赴后继,这样才可能在汉文化断流数百年后,在荒凉的古河床上逐渐栽活汉文化的新林。
发表于 2019-11-26 11:05:36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卧云斋了!
发表于 2020-5-21 09:46:17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太好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3-29 21:11 , Processed in 0.07218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