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蒹葭从风

【原创】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话说姓氏合一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8 11:50:54 | 显示全部楼层
<P>      “话说齐僖公生有二女,皆绝色也。长女嫁于卫,即卫宣姜,另有表白在后。单说次女文
姜,生得秋水为神,芙蓉如面,比花花解语,比玉玉生香,真乃绝世佳人,古今国色。兼且
通今博古,出口成文,因此号为文姜。”----《东周列国志》</P>
<P>  “卫宣公名晋,为人淫纵不检。自为公子时,与其父庄公之妾名夷姜者私通,生下一
子,寄养于民间,取名曰急子。宣公即位之日,元配邢妃无宠。只有夷姜得幸,如同夫妇。
就许立急于为嗣,属之于右公子职。时急于长成,已一十六岁,为之聘齐僖公长女。使者返
国,宣公闻齐女有绝世之姿,心贪其色,而难于启口。乃构名匠筑高台于淇河之上,朱栏华
栋,重宫复室,极其华丽,名曰新台。先以聘宋为名,遣开急子。然后使左公子泄如齐,迎
姜氏径至新台,自己纳之,是为宣姜。”。”----《东周列国志》</P>
<P>原来如此</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8 11:53:57编辑过]

发表于 2006-6-11 12:44:20 | 显示全部楼层
<P>呵呵,好象《东周列国志》这段也说不通,存疑!!</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11 13:02:00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6-11 21:39:2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老俩</I>在2006-6-11 12:44:20的o(︶︿︶)o 唉:</B>

<P>呵呵,好象《东周列国志》这段也说不通,存疑!!</P>
</DIV>
<P>
<P>汗水,同感</P>
发表于 2006-6-12 12:54:57 | 显示全部楼层
<P>     见另一文说“文”是谥号,先秦的诸侯夫人死后也加谥?</P><P>     另有一事不解,先秦已有史官,那么史官在记录一件事的时候,比如说“周平王二年,......”可是平既是谥号,那就是死</P><P>后加的,那么史官记录史实时怎么记录所发生的年代,真是让我不解!</P>
 楼主| 发表于 2006-6-12 14: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花尽落</I>在2006-6-12 12:54:57的o(︶︿︶)o 唉:</B>

<P>     见另一文说“文”是谥号,先秦的诸侯夫人死后也加谥?</P>
<P>     另有一事不解,先秦已有史官,那么史官在记录一件事的时候,比如说“周平王二年,......”可是平既是谥号,那就是死</P>
<P>后加的,那么史官记录史实时怎么记录所发生的年代,真是让我不解!</P></DIV>

这多是后世史官整理前人史书所致。
发表于 2006-9-29 16: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P>赞,精品好文,楼主真是当代班姬啊</P><P>不过这一句"华夏文化圈内的人们,比如中国、日本、韩国等国民,普遍热衷姓氏、郡望、源流的问题。"</P><P>------其实倭国对这个看得不算重,他们没有宗祠,三代以上的坟墓尚且无人打扫祭拜的,更不用热衷说姓氏、郡望、源流的问题了。,</P>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0 21:04:16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姑苏归燕</I>在2006-9-29 16:19:57的o(︶︿︶)o 唉:</B>

<P>赞,精品好文,楼主真是当代班姬啊</P>
<P>不过这一句"华夏文化圈内的人们,比如中国、日本、韩国等国民,普遍热衷姓氏、郡望、源流的问题。"</P>
<P>------其实倭国对这个看得不算重,他们没有宗祠,三代以上的坟墓尚且无人打扫祭拜的,更不用热衷说姓氏、郡望、源流的问题了。,</P></DIV>
<P>是么?他们国内的事情我不清楚,但是想必大家都有印象,日本人常祭拜神社。</P>
发表于 2006-10-11 10: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P>在汉服吧上和另一人讨论这问题,他觉得先秦生称为多。</P><P>比如周幽王的幽是后世所加,根据金文,他的生称应是烈王</P><P>宣公桓公者,都是生称</P><P>我觉得也有道理,否则无法解释“文姜”</P>
发表于 2006-10-11 10: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宣姜的LG是卫宣公的说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1 16: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在汉服吧看到有人说《夜宴》中的厉帝的“厉”是否是生称的问题(好像就是梅梅说的?),关键就是这个“厉”字似乎是不好的意思,但我看到有金文上镌有“厉孟姬”的,厉孟姬簋是这个姬姓庶长女孩子作媵妾时候的陪嫁器,那么“厉”肯定是生称了,至于究竟有没有其他涵义还不好说,但至少有这个先例。
发表于 2006-10-11 16: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P>对,就是那个贴</P><P>其实搞清楚谥法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就好了。</P>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1 18:38:56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摽有梅</I>在2006-10-11 16:23:07的o(︶︿︶)o 唉:</B>
<P>对,就是那个贴</P>
<P>其实搞清楚谥法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就好了。</P></DIV>

上古有没有不清楚,毕竟殷商前没有文字记载。夏代的传说中有称氏称号的,我一时没有想起有谁有谥;但在殷商就很明确,而且殷人对祖先的谥很整齐,不管妣祖,谥称中一律带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之一,这样是方便入庙并列入周祭。不知谥的起源与殷人强大的祭祀传统和祖先崇拜有没有关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11 18:39:41编辑过]

发表于 2006-10-19 14: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偶的意思是谥法,就是“<FONT size=2>慈惠爱民曰文”云云这套东西是什么时候形成的。。。</FONT>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9 15: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哦,我说成谥的起源问题了,这类谥法怎么形成不清楚,但出现的时代很明显,典型的周特色。
发表于 2006-10-20 16:34:53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size=2>慈惠爱民曰文——文姜。。。</FONT></P><P><FONT size=2>汗</FONT></P>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0 18:03:11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摽有梅</I>在2006-10-20 16:34:53的o(︶︿︶)o 唉:</B>

<P><FONT size=2>慈惠爱民曰文——文姜。。。</FONT></P>
<P><FONT size=2>汗</FONT></P></DIV>

文姜的文似乎是生称,据说她未嫁之时因通晓经典,慧而能文,故美称文姜。
发表于 2006-10-20 23:44:07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吧</FONT>
发表于 2006-10-23 10:29:57 | 显示全部楼层
<P>我也认为那是生称,但我不觉得是她通晓经典,慧而能文,那是东周列国志的说法貌似,靠不住的说...</P><P>最近在狂看杜注春秋,准备弄清这个问题...虽然很无聊...汗...</P>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3 12:5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好极,我也一直不是很清楚这个问题,到时告知一下哦。
发表于 2007-6-5 21:41:0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起来好象好复杂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4-28 00:51 , Processed in 0.06996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