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861|回复: 14

[詩文丹青之道] [转帖]纳兰性德:传奇一生抒“词”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11 16: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37 border=0>

<TR>
<TD width=698>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497 align=left border=0>

<TR>
<TD width=495>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497 border=0>

<TR>
<TD class=a1> 他的人生极富戏剧色彩:痴迷于汉文化,结交汉族布衣文人,许多在别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却和谐地交融在他的生命中。他就是“清词三大家”之一的满族诗人纳兰性德,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他“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TD></TR></TABLE></TD>
<TD width=1 bgColor=#dbdbdb><IMG src="http://gb.chinabroadcast.cn/chinese_culture/content/images/c.gif"></TD></TR>
<TR>
<TD bgColor=#dbdbdb colSpan=3><IMG src="http://gb.chinabroadcast.cn/chinese_culture/content/images/c.gif"></TD></TR></TABLE></TD></TR>
<TR>
<TD>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align=center border=0>

<TR>
<TD class=a2 colSpan=2 height=14><IMG src="http://gb.chinabroadcast.cn/chinese_culture/images/c.gif"> </TD></TR>
<TR>
<TD class=a2 height=5>
<P align=right><FONT face=仿宋_GB2312>  作者 蒋益文</FONT></P><FONT face=仿宋_GB2312>
<P align=center><b><FONT face=宋体>纳兰性德:才华横溢的满族诗人</FONT></b></P>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gb.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s/2005/03/28/re050328013.jpg" border=1></P>
<P align=left><b><FONT face=宋体 color=#840000>    “清词三大家”之一:</FONT></b></P>
<P align=left><b><FONT face=宋体 color=#840000>    所交多为汉族布衣文人,品行值得称道</FONT></b></P>
<P><FONT color=#840000><FONT color=#000000>    <FONT face=宋体>清代诗人纳兰性德</FONT></FONT></FONT><FONT face=宋体>(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正黄旗满州人,大学士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幼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随扈出巡南北,并曾出使梭龙(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情况。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纳兰性德去世后,被埋葬在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   </FONT>
<P><FONT face=宋体>  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 "清词三大家"。 </FONT>
<P><FONT face=宋体>  纳兰性德生于天潢贵胄之家,赫赫宰相府,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年少聪颖过人,文武全才。康熙十五年(1676)其二十二岁时殿试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授三等侍卫,后循进一等,正三品。 </FONT>
<P><FONT face=宋体>  娶妻两广总督尚书卢兴祖之女卢氏,赐淑人,后诰赠一品夫人,成婚三年后妻子亡故,继娶官氏,赐淑人。其妾颜氏,后纳沈宛,江南才女,著有《选梦词》。 </FONT>
<P><FONT face=宋体>  纳兰性德一生所交,多为汉族布衣文人,如朱彝尊、陈维崧、顾贞观、姜宸英、严绳孙等,其居渌水亭经常为他与朋友们的雅聚之所,无形中为康熙盛世的清政府笼络住一批汉族知识分子。 </FONT>
<P><FONT face=宋体>  纳兰性德虽然生命短暂,但著作颇丰:《通志堂集》二十卷(含赋一卷、诗词各四卷、经解序三卷、文二卷、《渌水亭杂识》四卷),《词林正略》;辑《大易集义粹言》八十卷,《陈氏礼记说补正》三十八卷;编选《近词初集》、《名家绝句钞》、《全唐诗选》等书。而且,这些多是其鞍马扈从之余完成,笔力惊人。 </FONT>
<P><FONT face=宋体>  纳兰性德的主要成就在于词。其词现存348首,刊印为《侧帽》、《饮水》集,后多称《纳兰词》,风格清新隽秀,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 </FONT>
<P><FONT face=宋体>  纳兰性德是朱邸红楼中的贵公子,才华艳发,多愁善感,气质上受汉文士影响很深。虽曾有积极用世的抱负,却更向往温馨自在、吟咏风雅的生活。侍卫职司单调拘束、劳顿奔波,远不合他的情志,使他雄心销尽,失去了“立功”、“立德”的兴趣。上层政治党争倾轧的污浊内幕,也使他厌畏思退。诗人禀性和生活处境相矛盾,是他憔悴忧伤、哀苦无端的悲剧性格形成的根本原因。长期随驾出巡还破坏了他的家庭生活。职业苦闷和离愁别恨交织,再加上爱妻亡故的打击,使他深陷苦海。 </FONT>
<P><FONT face=宋体>  他怨天不成,尤人不成,便把无尽凄苦倾诉于笔端,凝聚为哀感顽艳的词章。投殳久戍之苦,伤离感逝之痛,以及难以指名的怅闷是纳兰词的基本内容。纳兰性德以特出的艺术功力弥补了题材狭窄的不足。他的词全以一个“真 ”字胜,情真景真,“纯任性灵,纤尘不染”(况周颐《蕙风词话》)。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并以高超的白描手段出之,看去不加粉饰,却如天生丽质,无不鲜明真切,摇曳动人。王国维曾说:“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遗愿,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人间词话》)所谓“未染汉人风气”,就是指他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意境天成,没有因袭模拟、堆垛典故的毛病。 </FONT>
<P><FONT face=宋体>  清初词家如陈维崧、朱彝尊等,不脱古人羁绊,以化用前人旧境为能事,总有名家词句梗搁在眼前,所以他们的词,即使是最好的作品,也难免隐现着前贤名作的影子,终不能超越古人;他们并非不想创出新的意象,思想习惯和才力束缚限制了他们,使他们寻觅终身而不得一字。纳兰性德却凭敏锐的观察、新鲜的感会和高度的语言概括力,独造新境,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创造才能。 </FONT>
<P><FONT face=宋体>  他善于用自己的心眼,直视眼前之景,直抒心中之情,把人人得见又人人所难言的情景真切准确地传达出来,创出未经人道的崭新意境。他的“夜深千帐灯”、“冰合大河流”等名句足以和“明月照积雪 ”、“长河落日圆”并称为千古壮观。他写愁情常似不经意的随口掷发,却不使人嫌其直率浅露。他把原属个人的哀怨融扩为带有普遍性的人性抒发,从而引发读者的共鸣,具有了独特的美学个性和强烈的感染力。三百年来,尤其近百年来,他是拥有读者最多、影响最大的清代词家。他也是中国最杰出的古代词人之一。 </FONT>
<P><FONT face=宋体>  纳兰性德的品行为人也有值得称道之处,他跟很多不得志的汉族文士是好朋友,给过他们真诚的帮助。他应顾贞观清,援救吴兆骞入关,“生馆死殡”,更被传为一时佳话。 </FONT>
<P><FONT face=宋体>  纳兰性德是清代文坛的一个奇迹,纳兰词的魅力至今不衰。三百多年后的今天,年轻人对纳兰词的热情依旧不减,以至有“纳兰一族”之说。纳兰短暂的一生几乎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如今我们还能在他当年生活的地方寻觅到不少他华美人生的履痕。 </FONT>
<P><FONT face=宋体>  原世居在东北松花江畔,长白山脚下的叶赫国国主金台什贝勒的次子尼迓韩,以其姑母为清太宗皇太极生母的名义随顺治皇帝入主关内。遂又因立有赫赫军功,被天子列为勋戚,与所属正黄旗部属及手下一批旗民,得到朝廷三千余顷赐地,并在封地(今北京海淀区上庄乡上庄村)建起了庞大的田庄宅院。 </FONT>
<P><FONT face=宋体>  位于什刹海岸边的宋庆龄故居,在清初是康熙朝的朝廷首辅重臣、大学士明珠的相爷府,亦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童年、少年、青年时居住生活的主要地方。深受汉族儒家博大精深文化影响的明珠,带头研读圣人孔孟的四书五经、《诗经》、《史记》、《资治通鉴》等一批极其重要的文学、历史鸿篇巨制,还将自己的相爷府营造成一个书卷气氛极为浓郁的雅致环境。时至今日,如果您步入这里,依然会感到整座庭院仿佛弥漫在诗情画意的春风之中。(人民网)</FONT>  </FONT><FONT face="宋体, MS Song">  </FONT></P>
<P align=center><b>纳兰性德:极富戏剧色彩的人生经历</b>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gb.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s/2005/03/28/re050328015.jpg">
<P> <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840000> 纳兰性德(1655—1685),这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他有着一段极富戏剧色彩的人生经历,许多在别人看来非常矛盾、不可思议的事情却和谐地交融在他的生命中:</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840000>    生为满族人却痴迷汉文化;身为权相明珠之子、康熙帝一等侍卫,身处喧红闹紫、高门广厦之中,心却游离于繁华热闹之外;地道的满族八旗子弟,结交的却都是大他十几岁甚至几十岁的汉族落拓文人;走在仕途,却一生为情所累。</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840000>    生于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中的他却过得并不快乐,翻开他的《饮水词》,满篇的“眼泪”、“伤心”、“惆怅”、“断肠”……刚刚而立之年、风华正茂之时,却因一场寒疾而匆匆离开了这个世界……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840000>  纳兰性德,就是在今天也不是一个让人陌生的名字。很多人认识纳兰是因为他的词,他的悼亡词、塞外词、出世词,无一不情真意切,让人感叹。可是对词人本身的故事,大家了解的并不多。</FONT>  
<P>  <FONT color=#840000><b>父亲仕途上的福星</b></FONT>
<P>  1655年,纳兰性德出生时,其父明珠只是皇帝侍卫队中的一名普通军官,母亲虽是皇族,却已家道中落。可是,在纳兰出生后,明珠开始不断升迁,从内务府郎中到总管,再到内院侍读学士,既而升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直至后来成为康熙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清国第二号人物。
<P>  正是因为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纳兰可以接受到较好的教育。在父亲的藏书楼里,他最爱读《左传》、《春秋》、《史记》一类的历史书,那些发生在许多年前的惊心动魄的往事,令他激动,惹他不安,他从先圣、先贤们的丰功伟绩中开始悄悄地营建自己的人生理想,“吾本忧时人,志欲吞鲸鲵”,他想长大后为社稷成就一番大业。   
<P>  <FONT color=#840000><b>大清国的一等侍卫</b></FONT>
<P>  崇尚武功是满族人祖祖辈辈的思维定式。他们的天下就是从马背上得来的,勇武、强悍的巴图鲁才是他们崇尚的英雄标准。尽管他们已经住进了北京的四合院,生活上也一天天趋于汉化,可是明珠不能让自己的儿子成为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虽然他公务繁忙,还是决定亲自训练儿子的武功。   
<P>  先是各种基本功:压腿、劈叉、弯腰、倒立、翻筋斗……反反复复地练,然后就是拳术、刀枪、剑棍,经冬历夏,风雨无阻。后来,明珠还请来专门的师傅对他进行严格训练,几年以后,纳兰的武功大有长进。十多岁的纳兰,已经是武功超群,骑射百发百中了。
<P>  十九岁中举,二十一岁通过殿试的纳兰性德已经是京城小有名气的才子诗人了,可是他没有任文职,而是成了皇帝侍卫队中的一员。清朝的侍卫制度使侍卫成为满清贵话子弟通往辉煌前程的必由之路。当侍卫这几年,玄烨的目光愈来愈多地停留在这个与自己同年的侍卫身上,很快就把他从三等侍卫提升到一等侍卫,并寻找各种机会向他表示自己的好意,赠送各种礼物给他,并准备在适当的时候把他放到更能显示出他光彩的位置。
<P>  但是正是因为侍卫可以每日出入宫廷,他目睹了朝廷内部为争权夺利而朝廷的党争,他开始对仕途感到失望。功名、荣誉、光宗耀祖……这些曾经诱惑过他,令他向往,为之奋斗过的东西现在变得不重要了,他已不再需要它们。
<P>  <b><FONT color=#840000>一生中的两位红粉知己</FONT></b>
<P>  纳兰的婚姻在那个年代同样是由父母安排的。新婚之夜,当纳兰揭开新人的盖头时,在灼灼红烛的照耀和一身鲜红的软缎旗袍衬托下,他的新娘卢氏清丽妩媚地像一朵刚刚出水的芙蓉,简直就像是吹花嚼蕊的天仙降到了人间。卢氏望着身旁这个面色苍白、清瘦但却气质高雅的年轻公子,情不自禁地把温柔的身子向丈夫身边靠了靠,这对青年一见钟情。
<P>  渌水亭畔留下他们携手并肩漫步入徜徉的身影;花间草坪时常传来他们轻轻的笑声;书房里,妻子铺纸研墨,丈夫秉笔挥毫……年轻的夫妻沉浸在甜蜜的爱河里,纳兰有一种觅到知己的幸福感。这段日子,纳兰成德很少作诗填词,他在抓紧时间享受爱情。   
<P>  第二位红粉知己是他的朋友从南方带来的一位汉家才女——沈若。一位是倾慕汉家文化的忧郁词人,一位是长在世代书香的聪慧女子,两个志趣相同、气质相近、互相倾慕、心有灵犀的青年男女终于走到一起。一种重新觅到红颜知己的幸福感再一次回到纳兰性德的身上。那颗因为孤寂而变得疲惫衰老的心一下子又年轻起来。这次婚姻因为明珠的反对,使二人婚后的日子乐少苦多,最终沈若带着身孕返回家乡。一年之后,纳兰的寒疾发作,一位至情至性的贵族永远地闭上了他的双眼。(新浪读书频道)
<P align=center><b>上庄:谁人遗珠翠湖边?</b>  
<P>  <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840000>翠湖,在今北京西北郊的海淀上庄乡,其实就是上庄水库的一个别称。这个名字起的时间不长叫的也不响,为京城人士所能详的大概也就是夏天里翠湖度假区的垂钓和烧烤了。</FONT>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840000>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除了挨着河有片水、跟京郊其他村落别无两样的地方,却拥有着令人称讶的历史遗存和逸闻奇事。</FONT>
<P>  <FONT color=#840000><b>纳兰公子几人知</b></FONT>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gb.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s/2005/03/28/re050328010.jpg" border=1>
<FONT color=#ff00ff size=2>清代学者像中的纳兰性德(白描上色,有裁减)</FONT>
<P>  电视剧《烟花三月》讲述的是清朝极负盛名的大词人纳兰性德的故事,从而使这位三百年前英年早逝却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为更多的人所知。
<P>    身为康熙朝宰相明珠的长子,又以文进士的身份而做到武官正三品御前一等侍卫,纳兰性德的荣华显赫和文武兼备足以被当时和后世所津津乐道,而他哀感顽艳、隽秀清丽的词风更是成就他于千古文坛,以至著名学者王国维曾在其《人间词话》中评价纳兰性德“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P>  这位怎么看都不一般的清朝贵公子,就埋葬在上庄翠湖旁边的皂甲屯。
<P>  皂甲屯清代叫“皂荚屯”,是纳兰家在满族进关后的封地,并作为家族坟地先后埋葬了纳兰家五代二十一人,当时墓地巍为壮观,人称“京西小十三陵”。纳兰性德去世时年仅三十一岁,也葬入这里,有七十年代初出土的纳兰墓志为证。然而历史变迁,沧海桑田,如今这片土地已找不到当年墓地的丝毫遗迹了,满怀纳兰公子“风流休数鸳鸯社,只是伤心皂荚屯”的追忆却找不到可以凭吊的地方。墓没了,幸而听说附近还残留有纳兰家庙、戏台、石刻,使得凭风而立惆怅唏嘘的我们一下打起了精神。于是在当地老汉的热情带领下,我们开始了一段充满幻想与惊喜的寻访。(精品网) </P>
<P align=center><b>煮酒论史,感受纳兰性德</b>  
<P>  <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840000>他应该是故事里的人物。 </FONT>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840000>  他高贵却薄寿,飘逸亦超脱,俊秀也深沉。 </FONT>
<P align=right><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840000>  ——纳兰性德,我在倾听他的声音,仰望他的清辉。</FONT>
<P align=left>    <FONT color=#840000><b>少年得志</b></FONT>
<P align=left><FONT color=#840000><b><FONT color=#840000>    授三等侍卫官职,后升为一等</FONT></b></FONT>
<P align=center><FONT color=#840000><b><IMG src="http://gb.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s/2005/03/28/re050328014.jpg">
</b><FONT size=2><FONT color=#ff00ff>纳兰性德史迹陈列馆</FONT><FONT color=#ff00ff> (国学网)</FONT></FONT></FONT>
<P>  出身显赫。曾祖父金台石。30 年后,金台石的孙子明珠娶勒努尔哈赤的孙女、英亲王阿济格之女爱新觉罗氏为妻,生下的长子就是纳兰性德。明珠,官至大学士、太傅,是康熙初期的四权相之一。
<P>  少年得志。他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数岁时即习骑射,17岁入太学读书,为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18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9岁准备参加会试,但因病没能参加殿试。尔后数年中他更发奋研读,他在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皇上的赏识。他又把搜读经史过程中的见闻和学友传述记录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时间,编成四卷集《渌水亭杂织》,其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多方面知识。22岁时,再次参加进士考试,以优异成绩考中二甲第七名。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以后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
<P>  世人评价:纳兰词“纯任灵性,纤尘不染”,唯他才当得上“玉树临风”一词。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与纳兰性德都曾在康熙身边共事。曹寅这样写到:“忆昔宿卫明光宫,楞伽山人貌姣好”。楞伽山人就是纳兰性德的号。而纳兰的骑术、剑术、武艺,文章在当时皆是一流的。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赏。他的才情,他的风度,他的品质均令人折服。
<P>  这样一位“缁尘京国,乌衣门第”的贵公子,又身处“开国之初”的“康熙盛世”,却有世事无常的兴亡之叹:“汉陵风雨,寒烟衰草,江山满目兴亡”、“须知今古事,棋枰胜负,翻覆如斯”,仿佛已预感到三百年后的“大清”末日似的。“末世”之悲,已属难得,“开国”之恨,尤为可贵。
<P>  他的《饮水词》却道出了这位俊秀飘逸,放荡不羁、功名利禄皆唾手可得的贵公子一生中所真正向往的和遗憾的。他视表妹为红颜知己,可这位绝色的表妹却成了康熙的爱妃。十七岁时娶妻卢氏,少年夫妻无限恩爱,可诗意的生活只过了三年,爱妻便香销玉殒。“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容若词,一种凄惋处,令人不能卒读”。情发怎会无端?谁又能理解他这满怀的凄惋和旷世的寂寞?
<P>  “唯有恨,转无聊,五更依旧落花朝。衰杨叶,尽丝难尽,冷雨凄风打画桥。”
<P>  如此俊逸脱俗,然不必如此有才气;如此有才气,然不必如此的俊逸脱俗。或许因为太完美,纳兰只活了三十一岁。他于康熙二十四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于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
<P>  纳兰的高贵和才气让人感觉他十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的——即使在三百年前。
<P>  永远是扑朔迷离的青春的影子。
<P>  “雁书蝶梦都成杳,云窗月户人生悄”。
<P>  纳兰性德,这位销魂绝代的佳公子,留下了一段段美丽凄迷的动人故事,叫后人迷恋,惋惜,也感叹。
<P>  夜阑人静。隔着遥远的天穹,我闭上眼睛,想象着心中的纳兰……(qjng 天涯论坛) </P></TD></TR></TABLE></TD></TR></TABLE>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1 16: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P align=center><b>纳兰性德的江南情缘</b> </P><P align=right><FONT face=仿宋_GB2312>  作者 程彼德</FONT> <P>  当代反映清朝生活的影视剧,男人额上头发都剃光、背后拖着长辫,观众说是“辫子戏”;其实,清军入关时没想到要汉人这样做,降官孙之獬拍马屁,用现在的话来说向满族弟兄学习云云,并上书新朝,才有了"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这个《薙发令》,那时的汉族知识分子重传统讲节气,对此无比愤怒。1645年(顺治二年)清军南下,全民反抗,酿成了永志史书的“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血流成河,积尸遍地。清政府软硬兼施,为知识分子开设博学鸿词科,科举之痒使人们忘却亡国之痛,有识之士不识相,提醒文人要“思痛忍痒”,无疑激怒了统治者,1657年发生了所谓科场南闱闹事案,殃及吴江人吴兆骞被充军黑龙江。o(︶︿︶)o 唉为了以汉制汉,拉出与江南文人渊源较深的前朝旧臣吴三桂,封这个高邮人做平西王,没想到他到了1673年(康熙十二年)竟会叛变,且在湖南称帝。这些事都表明清廷用多尔衮高压手段并没有使江南太平,在这背景前出现了一位异彩夺目的人物――纳兰性德。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gb.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s/2005/03/28/re050328011.jpg"> <P>  纳兰性德有个好友无锡人顾贞观填《金缕曲》两首,为吴兆骞被流放黑龙江求援,感动了纳兰性德――认为西汉苏武和李陵的赠答诗、西晋向秀的《思旧赋》和顾贞观这两首以书信形式填的词,堪称文坛三件极品。他复信说吴兆骞“此事三千六百日中,弟当以身任之,不俟兄再嘱也。”顾贞观进而直言谈相:“人寿几何?请以五载为期。”但是,要斡旋政治事件阻力重重,纳兰性德托身为宰相的父亲明珠帮助,使吴兆骞结束了流放生涯,回京后且被性德聘为馆师,教授其弟学业。吴兆骞在1684年十月病故,纳兰性德十一月从江南回京,为他操办丧事,出资送灵柩回吴江。这件事被后世传诵为友谊的楷模,“生馆死殡”成为一句成语。 <P>  人们一致赞美纳兰性德没有门第观念,为人四海,与僧道、艺人、失第举子、落职官宦均有交游,乐善好施。他与江南很多文朋词友成为莫逆之交,相互切磋学问,砥砺志节;自己的才情也得到他们认同,使一位满族贵公子在上层社会中超凡脱俗。无锡人严绳孙工书画,五十七岁时因“江南名布衣”被逼应试博学鸿词科,他看透清廷只是利用该科名士做政治工具,仅写了一首诗即托病退场,性德却视为好友,两人词风也相近。故宫藏有禹之鼎画纳兰性德像,严绳荪题诗画上。常熟翁叔元流落异乡十五年,性德资助他归省先人坟墓。无锡人秦松龄因奏销案被斥革十余年,性德荐举博学鸿词开科录取一等。还有和浙西词派创始人朱彝尊也交谊终生。阳羡词派领袖宜兴人陈维崧填《贺新郎·赠成容若》有“昨夜知音才握手”的感佩之言。 <P>  纳兰性德为满汉文化交流、为南北文化交流、加强民族团结发挥了很大作用。他不顾当时森严的民族隔离政策,为自己家庭生活也谱写了充满传奇色彩的乐章--夫人卢氏1677年因难产逝世,年仅21岁。纳兰性德悼亡之作《画堂春》回肠荡气,独步古今: <P>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七年后,他与湖州人沈宛成婚。沈宛字御蝉,著有《选梦词》集,今仅存五首,收载徐树敏编《众香词》中。满人爱慕汉女,贵胄不嫌艺妓,冲破这双重禁区,其胆识鹤立鸡群。但夫妇生活只有几个月,第二年五月末,性德突然病逝,年仅31岁!安葬北京北郊皂荚屯(今上庄乡皂荚屯)。他老师松江人徐乾学是顾炎武的外甥,写《性德墓志铭》,谈到“……君之丧,哭之者皆出涕。为哀挽之词者数十百人,有生平未识面者。”渌水亭边,俨然京师文事中心。顾贞观痛失挚友,立誓到死也不再填词。 <P>  渌水亭是纳兰性德生前读书、写作、会客的地方。他短短一生高朋满座、著述丰厚,有《通志堂诗集》5卷、《文》5卷、《渌水亭杂识》4卷;还有《全唐诗选》、《词的正略》;与友人合订《大易集解萃言》80卷、《陈氏礼记集说补正》32卷;刻有《通志堂九经解》1860卷。纳兰性德词作脍炙人口,现收集得384首,小令尤为清丽;《饮水词》(或称《通志堂词》)是他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当时有一股家家争唱《饮水词》的社会风气,从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长相思》可见一斑:“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景真情真,白描手法高超,语言概括力特强,意象新颖。轻描淡写,天生丽质。王国维认为这是纳兰性德“初入中原,未染汉人习气,故能真切如此。”汉人有何习气?因袭模仿赶潮流、咬文嚼字堆典故是也。从性德手简钤印“如鱼饮水”可知其写作思想,来自王迈《记龙眠海会图》一文中的“有法无法,有相无相,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梁启超在《渌水亭杂识跋》中评价其文思豁达谦恭,提到纳兰性德曾言曰:“一家人相聚只说得一家话,自许英杰,不自知孤陋也……翩翩一俗世公子有此器识,且出自满洲,岂不异哉!” <P>  根据1972年冬天出土墓碑,纳兰性德是“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通议大夫即通政使,掌管内外奏章,属文职o(︶︿︶)o 唉;侍卫分一二三等是武职o(︶︿︶)o 唉,一等属正三品;进士是他在1676年中式彭定球榜二甲第七名,等于现今学位,不算官衔。 <P>    纳兰性德从1678年到1684年每年有很多时间随康熙皇帝玄烨出巡或奉使在外,这使他深谙皇室内幕又得到体察民情的机会。这位八旗子弟生活在朱邸红楼中,却没有纨绔习气,视势利似尘埃,视功名如糟粕,可贵可歌,他在《采桑子·塞上咏雪花》中做了自我写照――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道出了卓尔不群的高洁情操。 <P>    纳兰性德入世极深,但向往温馨自在的生活。清廷政治党争倾轧,使他厌畏思退。他想做的事不得做,不想做的事不得不做。在不停的陪侍出行中耗蚀青春年华,多愁善感尽显词句。他父亲明珠政治才能杰出,在平定三藩、统一台湾、治理黄河水患等重大国务中都起了积极的助动作用,且坚定地支持天主教会,为闭塞的皇朝拉开了一丝透进新鲜空气的窗缝。但明珠势高位重滋长了o(︶︿︶)o 唉作风,结党营私,贪索受贿,终被罢相。面对朝为权贵、暮成家破势尽犹如穷僧的境遇,纳兰性德自嘲是“斗鸡人拨佛前灯。”这也铸成了他这个憔悴忧伤的悲剧灵魂。诗人的禀赋和生活境遇大相径庭,在《踏莎行》中全倾诉出来了―― “倚柳题笺,当花侧帽,赏心应比驱驰好,错教双鬓受东风,看吹绿影成丝早。 金殿寒鸦,玉阶春早,就中冷暖和谁道,小楼明月镇长闲,人生何事缁尘老。” 满腔哀苦无处诉说,无奈之极。 <P>    纳兰性德在旅途中终于一见钟情于江南,恰似绝处逢生,顿时心明眼亮;在给顾贞观诗信中有心长期居留。今搜集到吟咏江南之作,有《江南杂诗》四首;有《忆江南·江南忆》《浣溪纱·五月江南麦已稀》《金山赋》《灵岩山赋》各一首;还有《梦江南·江南好》十首,今录其一: “江南好,虎阜晚秋天。山水总归诗格秀,笙箫恰称语音圆,谁在木兰船。” <P>    纳兰性德在南京写有《金陵》《满江红·为曹子清题其先人所构楝亭,亭在金陵署中》。曹子清即曹寅,先世汉族,其母孙氏曾做乾隆皇帝弘历的保姆,隶属正白旗。曹寅与性德同事康熙帝侍卫八年,交谊很深。曹寅的孙子曹雪芹写了本《红楼梦》和珅奉呈乾隆皇帝,弘历阅读后说:“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言外之意嫌身为户部侍郎兼军机大臣的和珅有点小题大作。俞樾在《小浮梅闲话》中据此说贾宝玉就是纳兰性德,开了《红楼梦》研究中索隐派先河。今天姑妄听听此说,却也中可见古往今来公众关注纳兰性德的史实。 </P>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1 16: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P align=center><b>迷上纳兰性德</b></P><P align=center><FONT color=#ff00ff size=2><img src="http://gb.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s/2005/03/28/re050328012.jpg">
摄影/李君卿</FONT>      </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840000>  纳兰是被称为清初第一词家的相国公子,光是京城的“纳兰迷”就已达五六千人,更有人说,现在真正的小资是读纳兰的《纳兰一派》们。对于他们来说,纳兰已经不是词论家眼中的“以自然之眼观物”的满族词人,不是那个淄尘京国的贵公子,而是心底的一种理想,是他们对于生命最本真情怀的深切关怀。在纳兰词中,真正体现的人类内心中的真性情,感染着每一个人,对于我们每一个柔弱的心灵来说,亲近纳兰,正是需要这种必要的精神吧。</FONT> <P>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P>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P align=right>  ——纳兰性德《长相思》 <P>  纳兰性德——这位清代著名词人为何让一群三百年后的年轻人如此倾心?据不完全统计,散布京城的“纳兰性德迷”约有五六千人。 <P>  翻开《清史稿》,关于纳兰性德的记载算不得详尽:这位只在人间停留了三十一载的年轻词人在世时身为康熙一等侍卫、康熙十五年二甲进士,堪称文武双全。他的父亲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位高权重。 <P>  用今天的话说,纳兰性德也算得上是o(︶︿︶)o 唉了。但这位富家公子偏偏看不上什么荣华富贵,说自己“不是人间富贵花”;将巴结他的官家子弟晾在一边,整日里与一帮江南布衣把酒论诗;在浪荡公子们流连秦楼楚馆的时候,纳兰性德却在自家的庭院里与结发的妻子“赌书消得泼茶香”。 <P>  面对这样清清爽爽的一位少年公子,怨不得三百年后的今天,依旧有着那么多的少男少女一旦捧起了纳兰词,便再也放不下了。 <P>  <FONT color=#840000><b>只看了第一首就决心要整本地抄了</b></FONT> <P>  据纳兰性德史迹陈列馆的黄兆桐馆长说,仅京城里年轻的“纳兰迷”便有着五、六千人呢! <P>  “豌豆黄儿”就是其中的一个。正在首师大中文系上大三的“豌豆黄儿”会吹箫、会抚琴,还有个挺有诗意的名字叫“君卿”。但她还是喜欢人家叫她“豌豆黄儿”,说这才像长在皇城根儿底下的小丫头呢。“豌豆黄儿”大一的学年论文写纳兰,得了个优,大二的学年论文还是写纳兰,又是个优!首师大中文系的老师们就没有不知道这个小“纳兰迷”的。守着首师大图书馆,守着几位对纳兰研究颇有心得的恩师,“豌豆黄儿”年纪不大,也算是“兰学”的半个行家了。 <P>  说到初识纳兰,"豌豆黄儿"乐了:"那时还在上初中,背了不少诗呀词的,看到一篇介绍纳兰性德的文章,将纳兰性德说得很是不凡。这么了不起的人物以前竟没听说过?不成,我非看看这位纳兰公子到底怎么个好法。好不容易找到一本纳兰词,结果,只看了第一首就决心要整本地抄了。" <P>  “雪纹”是谭丹梅的网名,生活在海滨大连,从事计算机工作。“雪纹”因为敬慕本家谭嗣同而去翻三百年的清史,从而注意到了生于富贵却淄尘不染的纳兰性德。 <P>  刚刚过完第二个本命年的“叶子”竟是在武侠小说里与纳兰性德相识。上初二的时候,一本《七剑下天山》没让“叶子”记住七位侠骨丹心的大侠,倒是再也忘不掉什刹海畔那个深情而寂寞的身影。因为纳兰性德,“叶子”钟爱上了原本认为枯燥无味的历史,选择了一份别人看来呆板无趣的工作。“叶子”认为,将自己“埋”在前朝的故纸堆里可以距离纳兰更近一些。 <P>  <FONT color=#840000><b>每日都要来主页坐坐的就有二三十位</b></FONT> <P>  三百年前,纳兰性德的“渌水亭”是朋友们相聚的地方。三百年后,几个喜爱《纳兰词》的年轻人建起了一个名为“渌水亭”的个人网络主页,最熟悉网络的“雪纹”成了这里的“管家”。 <P>  到底是年轻气盛,主页刚建好的时候,绊几句嘴是免不了的。 “叶子”逢人就说“渌水亭”,恨不得天下人都认得纳兰性德这位翩翩佳公子。“豌豆黄儿”却最不喜欢举着lstnl.yeah.net的牌子到处宣传:“你当‘渌水亭’是什么地方?这里是邀三五好友把酒小聚,谈诗论词的地儿,你非把他弄成个什么人都要来吆喝两嗓子的菜市场?” 吵归吵,吵完了还是头碰头地聊纳兰性德,聊“渌水亭”。 <P>  “渌水亭”至今只是个小小的个人主页,但聚到这里来的朋友却不算少了。每日都要来坐坐的就有个二三十位,近两个月的访客也已有了二千多人次。 <P>  <FONT color=#840000><b>一路颠簸,到了上庄一头一身的灰</b></FONT> <P>  如果说网络多少还带着些虚拟性的话,位于京西的上庄对于这些喜爱纳兰性德的年轻人们来说则真实、具体得多了。作为纳兰氏祖茔及明珠花园所在地,海淀上庄乡是喜爱纳兰性德的朋友们经常前往凭吊的地方。 <P>  当初谁都不认得谁的时候,大伙儿都是自个儿背上干粮独来独往。此后,有在上庄的小路上偶遇的,有在网络中相识的。朋友多了,上庄之行便不再是单枪匹马。不管谁说上一句“这个周末去上庄”,准会得到三五好友的响应。城里城外的朋友们倒上两三趟车聚到一处,再倒上两三趟车到上庄去。一路颠簸下来,即便是没风没沙的日子,到了上庄也是一头一身的灰。 <P>  头趟到上庄,老乡们好奇地打量着这些远道而来,只为了寻找一片瓦砾、一块残石的年轻人,热情地告诉大伙儿,车站前的水泥地便是原来的墓址,东边儿的龙王庙里曾经供着纳兰家族的牌位。第二趟去,便有热心的老乡领着,村前村后地走上一圈,看明珠花园仅存的院墙,看已经荒芜的大戏台……在上庄总能有新的收获,有时候是寻找到一片古宅的残垣,有时候是结识了几位同样喜爱纳兰性德的新朋友。 <P>  在公司做秘书的小陈说,在城里呆久了,整日面对着繁复的工作和形形色色的人,心里头总觉得舒展不开。和这些有着相同爱好的朋友们在一起,可以摘掉整日戴着的面具,心里头宁静了,平日的不快也就散了。 <P>  到了上庄,为一湾碧水环绕的纳兰性德史迹陈列馆当然是必访之处。朋友们都亲切地说,这里是“纳兰迷”的“娘家”。 <P>  <FONT color=#840000><b>我们是他三百年后的朋友</b></FONT> <P>  黄花城长城险峻的雄关下;什刹海畔,宋庆龄故居的夜合花前;阳台山、大觉寺的山野间……这群年轻人相伴着走访一处处古迹,用笔和相机记录下风貌与变迁,试着在残留的遗迹中重新体味纳兰性德当年的心情。 <P>  走得远了,每次返城时已是归鸦满枝。于是,大家便再结着伴一个个送回去,一边挥手相别,一边叮咛着下次相聚的时间。 <P>  这群年轻人并没有哪一个专门从事史学研究,每每相聚也绝少学术气氛。他们说:“对于三百年前的纳兰性德,我们不是研究者,而是他三百年后的朋友。我们不是来研究,而是在用心感受这位真诚的词人。” <P>  年轻人们没有学者专家的深刻,却有着年轻人特有的执著。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纳兰性德、了解纳兰性德,是这些年轻人共同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大家分了工,查找资料方便的在整理与纳兰性德相关的论文目录,文笔出众的正琢磨着写一本关于纳兰性德的传记。无论成功与否,大家都尽了心思去做。 <P>  纳兰性德史迹陈列馆的黄馆长总是说:“见到了这些执著热情的年轻人,自己也跟着年轻了似的。甭管大伙儿是不是专门研究纳兰的,要的就是这份心!” <P>  生活在充斥着物欲的现代社会里,每个人都有着躁动不安的时候。对于这群年轻人来说,不虚伪、不世故的纳兰性德就像是从三百年前流淌过来的一道溪水,清清凉凉的。品着这湾清泉,心底的躁动便平和了、消逝了。(林晓京 北京青年报) </P><P align=right>来源:华夏文化综合整理  </P>
发表于 2005-11-23 21:4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喜欢他的词
发表于 2005-11-24 01:42:39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FONT face=宋体>  清初词家如陈维崧、朱彝尊等,不脱古人羁绊,以化用前人旧境为能事,总有名家词句梗搁在眼前,所以他们的词,即使是最好的作品,也难免隐现着前贤名作的影子,终不能超越古人;他们并非不想创出新的意象,思想习惯和才力束缚限制了他们,使他们寻觅终身而不得一字。纳兰性德却凭敏锐的观察、新鲜的感会和高度的语言概括力,独造新境,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创造才能。</FONT></DIV>
<P>納蘭的詞很好。
<P>不過性靈一路的詞容易討巧,這樣的評價是不公允的。</P>
发表于 2005-11-27 11:50:01 | 显示全部楼层
他的文章好象与本站天汉无关[[em04]
发表于 2005-11-27 14: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他是漢文化的俘虜哇,爲啥無關囁?[em05][em07][em01]
发表于 2005-12-1 19:05:56 | 显示全部楼层
<P>大家说说他为什么弃政从文?</P><P>我想他一定是看到祖辈搞政治斗争    被整的那么惨</P><P>所以怕啦</P>
发表于 2006-2-7 23: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连他都对清朝没信心 才有那些悲伤的词我们为什么有的"砖家"还在大谈什么康乾盛世呢?[em07][em07]
发表于 2006-3-24 21: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P>忧郁出诗人!纳兰容若,唯美词人!以他的身份与地位还自称是人间惆怅客,恐怕除了天生的诗人气质,还有就是活的不自由!身不由己!</P>
发表于 2006-4-3 22:44:23 | 显示全部楼层
<P>对于他这种人来说,世界大概就是残缺的,遗憾的,不完美的.这就是诗人.</P><P>他出生在任何年代都是如此.</P><P>比起他的词来,我更喜欢他的名字:纳兰容若--------一听就象温文尔雅的贵公子.</P><P>如琢如磨,如切如磋.</P><P>只是那张肖像有点寒~~~~~~</P>
发表于 2006-4-5 14: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P>一片伤心欲画难!</P>
发表于 2006-4-6 13:52:09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吴丝蜀桐</I>在2006-4-3 22:44:23的o(︶︿︶)o 唉:</B>

<P>对于他这种人来说,世界大概就是残缺的,遗憾的,不完美的.这就是诗人.</P>
<P>他出生在任何年代都是如此.</P>
<P>比起他的词来,我更喜欢他的名字:纳兰容若--------一听就象温文尔雅的贵公子.</P>
<P>如琢如磨,如切如磋.</P>
<P><FONT color=#f70968>只是那张肖像有点寒~~~~~~</FONT></P></DIV>
<P>阴柔的不得了,害怕ing..</P>
发表于 2006-4-6 14:26:45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华贵王爷</I>在2006-4-6 13:52:09的o(︶︿︶)o 唉:</B>


<P>阴柔的不得了,害怕ing..</P></DIV>

啊?怎么了王爷?
发表于 2006-6-3 22:44:34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吴丝蜀桐</I>在2006-4-6 14:26:45的o(︶︿︶)o 唉:</B>


啊?怎么了王爷?</DIV>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4-29 08:41 , Processed in 0.07306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