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780|回复: 9

[转帖]玄端介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3 19:3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人问我冠礼的最后一件是什么服饰,现在找到了!
转自:华夏复兴 ufe3
(链接失效)

 楼主| 发表于 2005-11-3 19:3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士玄端制度
士玄端制度    (國朝 吳飛 撰)
裁用布,衣玄,裳色上士玄,中士黃,下士雜(前玄後黃)。
衣全四幅,其長二尺二寸。(用布二幅,中屈,下垂。前後共為四幅,如今之直領衫,但不裁破。)</P><P>衽交解两幅,上屬於衣,其長二尺五寸。(每幅裁为二幅,一頭廣;一頭窄,當廣頭之半。以廣頭向上,布邊向外,左掩其右,交映垂之,如燕尾狀。又稍裁其內旁大半之下,令漸如魚腹而末為鳥喙,內向綴於裳之兩旁。)
圓袂。(用布二副,各中屈之,如衣之長,屬於衣之左右,而縫合其下以為袂。其本之廣如衣之長,而漸圓殺之以至袂口,則其徑一尺二寸。)
方領。(兩襟相掩,衽在腋下,則兩領之會自方。)太常案:經傳無文。</P><P>無緣。(領、緣與衣用同色布,故曰無緣。)太常案:無明文,存疑。
裳用布七幅,襞積無數,不殺。(三幅相屬在前,兩側各二幅相屬,繫於後。兩側開衩處,以衽掩之。)太常案:明制,幅三襞積。
鞸。(與裳同色,或爵韋為之。下廣二尺,上廣一尺,長三尺,頸五寸,肩、革帶博二寸。直裁之,四角不殺。)太常案:鄭注,天子之士直,諸侯之士方。
大帶。(帶用白繒。廣四寸,夾縫之。其長圍腰,再繞而結於前,再繚之為兩耳,乃垂其餘為紳,下與鞸齊。以黑繒飾其紳。復以五彩條(黄青红白黑),廣三分,約其相結之處,長與紳齊)
玄冠。(用委貌冠。上小下大,长七寸,高四寸,前高广,后卑锐,无笄有缨,形如覆杯,皂色绢为之。)
黑屦。(青絇、繶、纯,纯宽一寸。夏葛屦,冬皮屦。)太常案:一說,隨裳色。
玉。(瓀玟,缊组绶。)</P><P>笏。(竹制。長二尺六寸。中博三寸,自中而上殺至二寸半,自中而下殺至二寸半。)
 楼主| 发表于 2005-11-3 19:3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后记:深衣之制,概出衣裳。衣裳之制,玄端主之,可以临祭,可以燕居,上自天子,下及士夫,影响有过于深衣者。然则深衣既行,玄端遂废,礼记唯深衣成篇,后人眛深衣之训……譬如“衽”,玉藻谓衽当旁,乃玄端之旧制也;朱子谓交映垂之,如燕尾狀,亦玄端之写照也!至深衣务求精简,则词义随之变矣……予览礼书,古人皆知玄端之制,亦多求深衣之形——唯未能合而观之,知所由出,以使墨迹跃然纸上矣!奈何?古礼虽托文字,实则手足之功也。予志在针线玄端,乃能援引诸篇,以求纤细之备也!
欲为玄端考,为深衣考史考。然读礼不若行事。况轻重事烦,难调长短……姑戏托朱子,为士玄端制度云尔^_^

注意冠用的是梁冠,也大概同于朱子家礼的缁冠。至于委帽,不好说,但一般不被认为这样。章甫冠,文献无征,但有图~~不好说。
宋史:裳侧有纯,谓之綼;裳下有纯,谓之钅易。綼、緆之广各寸半,表里合为三寸。群臣祭服之裳,仿此。未明出处也。
 楼主| 发表于 2005-11-3 19:34:46 | 显示全部楼层
纸制士玄端~~及释衽
这是word版(包含所有图片):
点击浏览该文件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所有连接全部失效)


这里需要解释的就是衽了。
衣裳制的衽主要记载在《仪礼 丧服》中:衽,二尺有五寸。遗憾的是,注中认为:衽所以掩裳际也,二尺五寸……上正一尺,燕尾二尺五寸,凡用布三尺五寸。而疏把问题复杂化了:云“上正一尺”者,取布三尺五寸,广一幅,留上一尺为正。正者,正方不破之言也。一尺之下,从一畔旁入六寸,乃向下,邪向下一畔一尺五寸,去下畔亦六寸,横断之,留下一尺为正。如是,则用布三尺五寸,得两条衽,衽各二尺五寸,两条共用布三尺五寸也——这成为了后世依准的体制:

(这是明代《性理大全书》中《朱子家礼》的丧服插图)
然而,以此裁制,将不能符合郑注的燕尾部分二尺五。
毫无疑问,衣裳制之衽的作用,是掩裳际。然而,后世对裳,却理解错了~~周制的裳是前三幅,后四幅,用正幅,在腰间打襞积——襞积数量,按仪礼-丧服是一幅三襞积,按丧服注,则祭服朝服襞积无数(这个问题不大,三或者为约数,或者要根据肥瘦决定襞积数量)。前三幅是缝合的,这没有疑问,前裳与后裳之间不缝合——也就是在这里留下裳际——也没有疑问。问题出在后四幅:明制为分布在前三幅的两侧,一边两幅——也就是说,在背后系带。而按照礼记注,下士杂裳,为前玄后黄——则后裳四幅似为整体——那么系带就应当在两侧!注意到两者的区别很大:后面系带,需要重叠一块布,这就使得后裳与前裳的实际宽度是大体相等的——于是,裳际必然位于人体的两侧。而如果后四幅为整体,那么后裳宽于前裳,则裳际便应当在人体正面的两侧!
从理论上讲,衽的意义就是掩住裳际,但如果背后还有一条缝(虽然有布遮挡,但难道裳际就一定不是吗?)——从古人的态度讲——如果后裳是分开的,那么必然要加上什么东西去掩盖的!——但是,从后世的丧服图看,背后却一定是带下一尺——这是绝对无法掩盖的……
所以,我只能认为后裳是一个整体,裳际仅在正面的两侧!——于是,后背只用一尺带下遮住腰,而衽的燕尾的最长端,将正好处在正面两侧,以掩盖裳际。
这个形状在今天是难以想象的,但考虑到衽的一个附加作用(出处是诗经吧,记不清了~~):可以用来兜东西——要知道,只有衽是在正面的时候,才好提起——反之,像深衣一样的下摆是无法提起来接东西的……
最好的,莫过于土文物!过去专家喜好分曲裾、直裾,而没能注意到深衣之衽的由来(其中论述,很多是夹杂这衣裳之衽的形制的),没有分析丧服制度……于是衣裳之衽,总是被归为曲裾~~
看左边一幅,这是战国初的玉雕,注意正面裳的两侧,没有褶皱的表现——这不正意味着是前后裳的交接部吗?于是上衣之衽,恰好遮挡住了裳际!
我的士玄端就是根据这个,再结合文献,确定形制的。
不过必须说明,衽的形制未必唯一!我们看右侧那幅战国初的水陆攻战图——他们的侧面像,上衣都是从背后收杀到正面——平常我们解释为曲裾——但是显然,背后部分并不掩裳——深衣是短毋见肤的!就算是曲裾深衣,也不能露出后边一般的裳啊!所以,这只能属于衣裳制,那么着后短前长的一块,便应当是衽!但是,这个衽的侧视与左图不同——应当是通过另一种收杀缝制的。
当然,我看到的只是图片,左图也没有提供侧视图,也没有画出可能的缝接线——也许,这个上衣也是绕襟的,那么他也不是没有可能就形成右图的侧视效果……
但是,既然郑注认为两衽是用一幅布,我就姑且定为不绕襟的样式,于是就有了图一的纸制模型。
这里再把右图解释一下,他没有蔽膝,没有佩玉,没有执笏^_^ 说明是燕居所着——也许与文献中的玄端有着一定的联系……虽然我们没有明确的文物证明,虽然缝衣浅带总是与儒生相联系,但也没必要怀疑玄端的数据吧……没有用宽袖,也许也是生活的常态,或者是工作的需要,就比如右图的战士。其背视图很有趣,在表现右袒。乡射礼、丧礼中是有左袒的,也许,右袒也是一种劳动的方便吧。
衽的作用:诗经 周南: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襭之。袺、襭都是以衽托物的动作。公羊,昭公二十五年:以衽受之。左氏,成公十七年:抽戈结衽。(这证明了那幅图中的战士是穿带衽衣裳的。)
发表于 2005-11-4 20: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東西, 收藏了! 謝謝! [em02]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4 20:21:57编辑过]

发表于 2005-11-4 20:52:4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玄端介绍

好东西
发表于 2005-12-31 19:38:34 | 显示全部楼层
<P>好长啊`~`</P>
发表于 2005-12-31 23: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注意:以4楼为准,前边的考据不精
发表于 2007-3-5 01: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em01]
发表于 2007-3-6 13:38:42 | 显示全部楼层
<P>可惜图都成叉烧了。。。
</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4-20 19:54 , Processed in 0.07071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