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610|回复: 53

[转帖]废止火葬 改进土葬 清洁大气 优化生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17 16: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a href="http://www.qdjpk.com/Article_List.asp?ArticleId=425&amp;ClassId=14"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www.qdjpk.com/Article_List.asp?ArticleId=425&amp;ClassId=14</FONT></A></P>
<P><a href="http://orthodox.cn/forum/viewtopic.php?p=306"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orthodox.cn/forum/viewtopic.php?p=306</FONT></A></P>
<H2 align=center>废止火葬 改进土葬 清洁大气 优化生态</H2>
<P>  文章考察了火葬对气候变暖的作用,建议在全球范围废止火葬,实行不筑坟、不立碑的土葬,以树代坟,变陵园为林园、花园和良田。</P>
<P>  [关键词]废止 改进火葬 土葬 气候变暖</P>
<P>  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几千年来,全球气温一直比较稳定,但近100年来,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气候不断变暖,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基础。</P>
<P>  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小组(IPCC)的研究认为,气候变暖的根本原因是大气中二氧化激增引起温室效应增强。二氧化碳的激增主要是工业废气、生物燃烧和原始森林及植被锐减的结果。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能释放氧气,同时吸收二氧化碳,但是,人类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一方面大量排放二氧化碳,一方面又大规模毁林开荒,使过量的二氧化碳滞留在大气中,阻碍了一部分太阳热量向太空反射,导致气候变暖。科学家们指出,要使气候恢复到适宜人类居住的状况,须削减百分之六十至七十的石油和煤炭用量。石油和煤炭是现代工业的最主要能源,削减石油和煤炭用量,势必影响经济的发展,所以在1995的马德里会议、1996年的日内瓦会议、1997年的京都会议和2000年的海牙会议等多次会议上,各国因利益纷争,一直落实不了。</P>
<P>  火葬不但耗费煤炭和石油,而且把尸体这种含碳化合物变成二氧化碳和含碳可溶胶排入大气,成为气候变暖的原因之一。因此,如果能够在全世界废止火葬,实行既不筑坟,又不立碑的土葬,以树代坟,就等于削减了石油和煤炭的用量,节约了资源,使人科学地回归自然,促进绿化,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在一定规模上将抑制气候变暖。</P>
<P>  土葬人类的丧葬方式主要有土葬、火葬,有些少数民族还奉行天葬。</P>
<P>  土葬是将尸体掘地而埋。它是汉民族的传统丧葬方式。17000多年前,北京周口店人就实行土葬。土葬最初没有棺木,是用草苫子或草席裹了尸体埋入地下,故《易》云:“古者葬,厚衣以薪”。仰韶文化时期有了石棺和瓮棺,大纹口时代有了木棺。周秦以后,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土葬有了尊卑之分,达官贵人开始筑坟,一般平民仍然简而葬之。[1](p313-314)</P>
<P>  土葬在欧洲也是传统丧葬方式。这在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来特》中就有证明,英国著名科学史家威廉?丹皮尔(1867-1952)的《科学史》也提供了有力证据:“在新世纪结束之前,史前期的葬墓也时有发现。”[2](p25)</P>
<P>  土葬其所以是世界大多数民族的传统丧葬方式,必有充分的根据。古代中国是宗法社会,亲亲观念很重。天葬和火葬在汉民族看来很不人道,所以不取,而“葬”之本意为掩藏,土葬具有入土为安的感情安慰,故《礼记??檀公上》云:“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1](p311)</P>
<P>  土葬最初并不筑坟,也不立碑。《礼记??檀公上》载:“古也,墓而不坟”,周代以后才“始筑坟墓,或种上树,以为墓的标志”。但可以肯定,当时只是特有名望的人才配筑坟,大多数人还是墓而不坟或植树以记。据传,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坟是周武王为商朝名臣比干所修,以彰其忠。而秦晋肴之战时秦穆公批评蹇叔的话说明当时卿大夫也仅仅是植树以记。“墓也者,慕也”,表示生者对死者的思念。“墓而不坟”无纪念标志,古代也没有照相技术,植树虽然可以作为标志,但不能区别自己祖宗之墓与他人之墓,既不便于祭祀,又不能显示墓主和子嗣身份,加之棺材占据了地下空间,掘出的土方只好堆成坟头。坟之大者为冢,《方言》卷十三:“冢或谓之采。”郭璞注:“古者卿大夫有采地,死葬之,因名也。”这说明土地私有制为筑坟创造了条件,人可以在自己的领地上安葬逝世的亲人,同时筑坟祭祀。</P>
<P>  古代农业是粗放型,只能通过扩大土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而土葬由于有了筑坟和立碑的形式,必然占用土地。但土葬占地在性质上并不是对土地的破坏,而具有休耕的意义;在时间上也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不可能是永远的,因为土地是最主要的私有生产资料,随着人际的繁衍,五辈甚至三辈以上的坟墓不会继续保留,除非帝王将相。所以古诗中有“千岁墓平”、“古墓犁为田”之说。如果坟墓是永远的,地球上早没有了可耕之地。</P>
<P>  火葬火葬开始是用木材焚化尸体,现在用电力和柴油。据《科学史》说:火葬在欧洲,“只是到后来才发现,而且大半见于欧洲中部,因为那里的森林提供了充足的燃料。”[2](p25)“公元前九世纪,------地中海人都实行土葬,但在荷马笔下的英雄都用火葬。”[2](p41)</P>
<P>  可见,火葬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反自然行为,以浪费资源为代价。</P>
<P>  火葬在中国最先流行于西域。《墨子??节葬下》:“秦之西有仪渠之国,其亲戚死,聚薪材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荀子??大略》:“氏羌之虏也,不忧其系缧也,而忧其不焚也。”火葬在宋元时传到中原和江南,是因为那里林木茂盛,地狭人密,而火葬不占土地,又有“登狭”的宗教感情,迎合了灵魂升天的观念。《宋史??礼志》:河东之地,“地狭人众,虽至亲之丧,悉皆焚弃。”《请波杂志》:“浙右水乡风俗,人死,虽富有力者,不办蕞尔之土以安厝,亦置焚如僧。”[1](p313)明清两代,火葬被明令禁止。民国乱世,火葬在一些地区恢复。</P>
<P>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方国家预言新政权解决不了这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o(︶︿︶)o 唉1956年4月27日在怀仁堂带头签名提倡火葬,主要目的出于节约土地,也有反封建、显示无神论和宣传唯物主义的因素。虽然怀仁堂签名者仅仅151人,党内也一直有不同意见,但火葬作为一种不成文的“纪律”还是实行下来了,以后,又从党内干部扩大到职工和城镇居民。当然,在执行中借助了一定的倾斜性福利政策。</P>
<P>  按照《科学史》的说法,火葬反映了荷马英雄的英雄情节,1956年是党内左倾思潮开始抬头的时候,o(︶︿︶)o 唉带头在火葬倡议书签字这件事本身需要反思。新时期许多问题都拨乱反正,惟独对火葬没有进行反思,由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火葬竟成了一种产业并开始向农村扩展。</P>
<P>  火葬与土葬比较传统土葬虽然相对占用土地,却具有如下优点:①符合“入土为安”的观念,便于加强人类代际感情,保障社会稳定。入土为安观念是人类共有的,西方神话中安泰的故事反映的就是这个问题;②作为一种文化遗存载体,土葬具有其它载体不能替代的作用,便于后世研究前代社会的历史文化;③可以为法律取证保存根据;④可以为医学研究保存解剖标本;⑤尸体分解后可以增加土地肥力,实现积极形态的回归自然,促进生态良性循环;⑥不排放有害气体,既净化了大气,又抑制了气候变暖;⑦节约石油、煤炭和其它资源;⑧不传播细菌和病毒;⑨以树代坟可以促进绿化,增加林木面积,吸纳空气中二氧化碳从而抑制气候变暖;⑩城市居民在农村土葬可以联络城乡感情,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P>
<P>  从表面上看,火葬确实简单方便,将尸体一火了之,除留下少许骨灰,全部化为气体排入空中,但这本身就是最大的危害。何况它还有如下弊病:①违反“入土为安”观念,导致人际感情冷漠,不利于社会稳定;②丧失了一种文化遗存载体和传承渠道;③不能为法律取证保存根据;④不能为医学研究保留解剖标本;⑤对石油和煤炭形成无效消耗;⑥不能使人科学地回归自然;⑦从三个渠道(煤炭、石油和尸体)排放二氧化碳,导致气候变暖;⑧通过气体携带和传播疾病;⑨火葬场、陵园、公墓和道路用水泥或沥青建造,永久占用土地,破坏地表;⑩强化城乡壁垒。</P>
<P>  寇英来在《关于殡葬改革的几点思考》[3]的调查中对火葬排放气体有一组约略的统计数据:假设一具尸体重60公斤,衣服鞋帽被褥5公斤,用15公斤柴油焚化后,依据物质不灭原理,生成3公斤骨灰和77公斤气体。</P>
<P>  科学家强调,即使全世界立即停止排放二氧化碳,原有的二氧化碳还会在大气中滞留一百至二百年。如果说,工业废气作为发展的代价短期内不可能大幅度减排是一种无奈,那么,火葬排放二氧化碳,助长气候变暖就是人类的自戕。</P>
<P>  废止火葬改进土葬为了减排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抑制气候变暖,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我建议在全球废止火葬,改进传统土葬。</P>
<P>  改进传统土葬包括以下内容:</P>
<P>  ①为了减少土方,只挖墓道,不挖墓穴,棺材体积宜小,以盛下尸体为限。</P>
<P>  ②棺材用易腐木料或代用品制作,促其速腐。</P>
<P>  ③不用砖石水泥砌墓,保护土质结构。</P>
<P>  ④不筑坟,不立碑,植树以记。</P>
<P>  废止火葬,实行这种新型土葬能否为人们所接受?能,因为:</P>
<P>  ①虽然火葬导致的气候变暖没有工业废气严重,但废止火葬不影响经济发展。“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人尽皆知的道理。</P>
<P>  ②这种新型土葬不伤害民众感情,节约土地和资源,增强土地肥力。</P>
<P>  ③现代社会有了照相技术,没有必要保留坟头。</P>
<P>  ④“墓而不坟”和“植树以记”是人类最初的优良丧葬传统。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觉醒,必然乐于发扬光大。</P>
<P>  据我调查,无论居民还是农民,都很欢迎。</P>
<P>  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废止火葬,改进土葬,较之经济体制改革,按理说容易推行,但如果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会遇到很大的阻力。</P>
<P>  ①实行火葬由o(︶︿︶)o 唉首倡,实行了近五十年,似乎成了既定制度。</P>
<P>  ②火葬已经成了民政部门的独家产业。</P>
<P>  ③有人会设法筑坟、立碑或用砖石水泥砌穴。</P>
<P>  针对这些问题,可采取如下措施:</P>
<P>  ①由政府以立法形式推行。</P>
<P>  ②实行检查与举报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发现有人筑坟、立碑或用砖石水泥砌穴,除予以拆毁、收取土地损坏费外,给以罚款和行政处分。</P>
<P>  ③由于有了照相技术,改革传统祭奠方式,改墓园祭奠为家里设堂祭奠,以防火灾。</P>
<P>  ④农村土葬由村委会统一划定地块;城市居民由区或街道办与农村联谊,划定地块,给农村相应的资金或技术支持,配合国家解决三农问题,城乡同步奔小康。</P>
<P>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又是发展中国家,如果以压缩工业规模为代价减排二氧化碳,在《京都议定书》未被各国普遍遵守的情况下,将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但中国如果废止了火葬,推行新型土葬,就既不影响经济发展,又为抑制气候变暖做出了最大贡献。</P>
<P>  [参考文献][1]许嘉璐,中国古代礼俗辞典[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2]威廉?丹皮尔,科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3]寇英来,关于殡葬改革的几点思考[J]o(︶︿︶)o 唉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调查参阅2002(2)  </P>
<P>  附:《火葬与气候变暖》目录刘怡翔序废止火葬改进土葬清洁大气优化生态</P>
<P>  1气候变暖:当代最大的生态威胁</P>
<P>  2火不可滥用</P>
<P>  3火葬与气候变暖</P>
<P>  4火葬是怎么兴起的</P>
<P>  5人治作品:当代中国的火葬</P>
<P>  6火葬对煤炭和石油的消耗</P>
<P>  7火葬为什么会传播病役</P>
<P>  8土葬坟墓与火葬陵园比较</P>
<P>  9火葬土葬与法律取证</P>
<P>  10火葬土葬与医学</P>
<P>  11火葬土葬与文化遗存</P>
<P>  12火葬土葬与人际感情</P>
<P>  13天气唯净土地唯脏</P>
<P>  14与其扬汤止沸莫如釜底抽薪</P>
<P>  15莫以善小而不为</P>
<P>  16从禁烧秸杆看废止火葬</P>
<P>  17废止火葬,阻力何在</P>
<P>  18论新型土葬</P>
<P>  19人如何回归自然</P>
<P>  20改进土葬与改进祭奠方式</P>
<P>  21土葬是迷信吗</P>
<P>  22土葬与三农问题</P>
<P>  23生态葬即土葬</P>
<P>  24评花葬与树葬</P>
<P>  25评瑞典的环保殡葬法</P>
<P>  26实践三个代表,废止火葬,改进土葬</P>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7 16: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P align=center widow-orphan? mso-pagination: center; TEXT-ALIGN: 125%; LINE-HEIGHT: 0pt; 0cm><B>o(︶︿︶)o 唉农村丧葬改革</B><B></B> <P><P widow-orphan? mso-pagination: 125%; LINE-HEIGHT: 0pt; 0cm><P><P><P align=center widow-orphan? mso-pagination: center; TEXT-ALIGN: 125%; LINE-HEIGHT: 0pt; 0cm><P align=center widow-orphan? mso-pagination: center; TEXT-ALIGN: 125%; LINE-HEIGHT: 0pt; 0cm><P><P><P><P><P 125%; LINE-HEIGHT: 0pt; 0cm 10.5pt? mso-char-indent-size: 2.0; mso-char-indent-count: 21pt; TEXT-INDENT:>本文是对农村丧葬改革的一个小型调查,调查地点位于豫中南部的一个自然村落。在调查中,笔者询问了丧葬改革实施以来该村庄发生的所有丧事,访谈了死者的家属,了解他们当时操办丧事的情景。访谈了县民政局的有关人员,了解了县民政局在丧葬改革中的一些“做法”,以及与乡民政所的关系,收集了相关的文件法规、县领导对殡葬改革的讲话以及部分火化情况的通报。另外,笔者还访谈了乡民政所派驻该村的乡民政干部和乡政府的部分干部,了解了乡民政所的一些“做法”及乡政府的一些情况。</P><P 125%; LINE-HEIGHT: 0pt; 0cm 10.5pt? mso-char-indent-size: 2.0; mso-char-indent-count: 21pt; TEXT-INDENT:>文章共分三部分:首先通过实证材料指出了丧葬改革的实际效果,然后分析了政府部门推行丧葬改革的真正原因,最后对丧葬改革为何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进行了原因分析。
<P><P><P LINE-HEIGHT: 0pt; 0cm 125%?><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FONT><P><P 125%; LINE-HEIGHT: 0pt; 0cm mso-char-indent-size: 2.0; mso-char-indent-count: TEXT-INDENT: 12.05pt? 24.1pt;><B>丧葬改革的实际效果</B><B> <P></B><P><P 125%; LINE-HEIGHT: 0pt; 0cm 10.5pt? mso-char-indent-size: 2.0; mso-char-indent-count: 21pt; TEXT-INDENT:>国务院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85</FONT>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97</FONT>年先后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和《殡葬管理条例》两个法规,由此全国性的殡葬改革运动开始实施。到目前为止,丧葬改革实施的效果如何呢?一方面我们看到一些媒体不断的“宣称”丧葬改革取得可喜成就,火化率不断上升,有些县市的火化率已经达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90</FONT>%甚至<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0</FONT>%。<a href="http://www.hxfx.net/dispbbs.asp?boardID=35&amp;ID=9448&amp;page=1#_ftn1" target="_blank"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color=#000000>[1]</FONT></A>然而另一方面,笔者却发现京广铁路沿线两岸的耕地里依然有很多坟头,有的孤零零一个,有的三五成群,有的十个八个甚至几十个连在一起。而国家的殡葬法规中却明确写着禁止在“耕地、林地”、“铁路、公路主干线两侧”建造坟墓。显然,现实、“宣称”与法规之间存在着矛盾,现实是存在的,法规是明确的,那么“宣称”数字的背后一定有“隐秘”。
<P><P><P 125%; LINE-HEIGHT: 0pt; 0cm 10.5pt? mso-char-indent-size: 2.0; mso-char-indent-count: 21pt; TEXT-INDENT:>笔者认为要想理解这些矛盾、揭示数字背后的“隐秘”,不能仅仅就丧葬改革泛泛而论,必须对丧葬改革的过程进行深入具体的考察。为此,笔者对中原地区的一个村庄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调查,在此暂把这一村庄称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G</FONT>村。
<P><P><P 125%; LINE-HEIGHT: 0pt; 0cm 10.5pt? mso-char-indent-size: 2.0; mso-char-indent-count: 21pt; TEXT-INDE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G</FONT>村是中原地区的一个自然村落,人口<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FONT>多人,传统的丧葬习俗是土葬。早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97</FONT>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FONT>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G</FONT>村就被列为火葬区,然而殡葬法规真正对<FONT face="Times New Roman">G</FONT>村人发生作用则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99</FONT>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FONT>月之后的事,因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99</FONT>年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G</FONT>村去世的一人,就按照传统的丧礼进行安葬,对此乡民政部门并没有采取任何制止措施。<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99</FONT>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FONT>月以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G</FONT>村共死亡<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2</FONT>人,下面我们简单的把<FONT face="Times New Roman">G</FONT>村这一时期的丧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P><P><P 125%; LINE-HEIGHT: 0pt; 0cm 10.5pt? mso-char-indent-size: 2.0; mso-char-indent-count: 21pt; TEXT-INDE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99</FONT>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FONT>月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0</FONT>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FONT>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G</FONT>村共去世<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FONT>人,其中有两户人家上交乡民政所<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00</FONT>元“火葬押金”后,按照传统的丧礼举办了丧事。另一户人家在夜里进行偷埋,后来被乡民政所发现,家属补交<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00</FONT>元的火葬押金之后,此事不了了之。去世的还有一户五保老人,死者去世后村里人把他土葬,埋葬一周之后,县民政局连同县火葬厂一同几十人来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G</FONT>村,将其尸体挖走拉去火化,“起尸火葬”。尽管这几户人家在丧事的当天都没有留坟头,有的还“用草盖了一下”坟地,但在后来都又重新垄起了坟头(五保户除外)。偷埋的一户人家,尽管在出丧当天没有款待,但在“五七”的祭祀上款待了客人。
<P><P><P 125%; LINE-HEIGHT: 0pt; 0cm 10.5pt? mso-char-indent-size: 2.0; mso-char-indent-count: 21pt; TEXT-INDE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0</FONT>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FONT>月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1</FONT>年底,<FONT face="Times New Roman">G</FONT>村共去世<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FONT>人,其中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FONT>户人家向乡民政所交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00</FONT>元(之所以上交<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00</FONT>元而不是原来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00</FONT>元,是因为上面管的严了)后,得到乡民政所的默认,然后在夜里及时偷埋,尽管在出葬的当天死者家人没有待客,没有留坟头,更没有请唢呐队吹唱丧乐,而是要偷偷的、静悄悄的埋葬,但在丧事之后特别是在每年清明时节,死者家属都又为死者重新垄起了坟头。另外的一户死者家属,没有向乡民政所交钱,而是在夜里进行了偷埋,当然丧事没有声张,而是悄悄的进行,同其他的丧事一样,在清明时节死者的家属也为死者堆起了坟头。还有一位未成年的死者,先天残疾,下肢瘫痪而且聋哑,在世期间,家人“从不把她当人看”,整天在院子周围到处乱爬,这位死者去世后家人没有向乡民政所交钱,而是在夜里简单的偷埋,丧事之后没留坟头,全家前往o(︶︿︶)o 唉打工。
<P><P><P 125%; LINE-HEIGHT: 0pt; 0cm 10.5pt? mso-char-indent-size: 2.0; mso-char-indent-count: 21pt; TEXT-INDE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2</FONT>年至笔者调查的时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3</FONT>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FONT>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G</FONT>村共去世<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人,这两位死者的尸体都进行了火化,但火化后并没有按照法规的规定处理骨灰,而是把骨灰撒入棺材,对骨灰进行埋葬,此时的埋葬不再是偷偷摸摸的进行,而是公开的、“光明正大的”进行,出丧的当天不仅进行了款待,买了花圈留了坟头,有的还请了唢呐队吹乐鸣唱,然而乡民政所对此并没有过多的干涉,对此村民的反应是“叫人家火葬,人家(已经)火葬,还管人家干啥?”,“(火葬后)人家想咋埋就咋埋!”<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乡里)这样做(要求火葬)不就是想收几个钱儿吗!”。问及死者家属当初为什么进行火葬而没有土葬,得到的回答是,乡民政所要求交<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0</FONT>元火葬押金,死者家属拿不出这么多钱,被迫进行火葬,“要的钱多(<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0</FONT>元,原来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00</FONT>元),实际上不想让你埋,逼你(火葬)”。
<P><P><P 125%; LINE-HEIGHT: 0pt; 0cm 10.5pt? mso-char-indent-size: 2.0; mso-char-indent-count: 21pt; TEXT-INDENT:>上面笔者简单的描述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G</FONT>村丧葬改革以来的丧事,从中可以看出国家的法规基本上没有达到其预期目的。在所有的土葬中,死者家属尽管在当时没有垄起坟头,但在丧事之后基本上都重新堆起了坟头,只有两位“特殊”死者的丧事没留坟头(一位是村里的五保老人,另一位是“从不把她当人看”的残疾人,五保老人死后被起尸火化,未成年的残疾人死后被家人深埋没留坟头),这多么具有讽刺意味!在丧事的操办过程中,传统的丧礼尽管有所收敛,比如当时没有款待、没有声张、悄悄的及时埋葬,但这是以农民对国家的不满为代价的,“不就是想收几个钱儿吗”充分体现了村民对国家的不满。
<P><P><P 125%; LINE-HEIGHT: 0pt; 0cm 10.5pt? mso-char-indent-size: 2.0; mso-char-indent-count: 21pt; TEXT-INDE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G</FONT>村尽管有两户人家实行了火化,但火化之后并没有完事,没有按照有关的规定处理骨灰,而是按传统的丧礼对骨灰进行了土葬,所不同的仅仅是棺材原来装的是死者的尸体,而现在装的是死者的骨灰。
<P><P><P 125%; LINE-HEIGHT: 0pt; 0cm 10.5pt? mso-char-indent-size: 2.0; mso-char-indent-count: 21pt; TEXT-INDENT:>由此可见,火化仅仅流于一种形式,而没有真正达到节约耕地的目的。
<P><P><P LINE-HEIGHT: 0pt; 0cm 125%?><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FONT><P><P 125%; LINE-HEIGHT: 0pt; 0cm mso-char-indent-size: 2.0; mso-char-indent-count: TEXT-INDENT: 12.05pt? 24.1pt;><B>为何推行丧葬改革</B><B> <P></B><P><P 125%; LINE-HEIGHT: 0pt; 0cm 10.5pt? mso-char-indent-size: 2.0; mso-char-indent-count: 21pt; TEXT-INDENT:>上文指出,火葬仅仅流于一种形式,并没有达到丧葬改革的真正目的。为了进一步o(︶︿︶)o 唉丧葬改革,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丧葬改革的原因作一番分析。
<P><P><P 125%; LINE-HEIGHT: 0pt; 0cm 10.5pt? mso-char-indent-size: 2.0; mso-char-indent-count: 21pt; TEXT-INDENT:>根据国务院的法规,国家推行丧葬改革主要出于两个目的:一是为了革除传统习俗中的丧葬陋习,另一是为了节约丧葬用地。与此相应地,国家希望通过殡葬改革达到两个目标: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保护土地资源。所以殡葬改革的具体内容有两项:葬礼改革和葬法改革,前者是为了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后者是为了节约耕地。
<P><P><P 125%; LINE-HEIGHT: 0pt; 0cm 10.5pt? mso-char-indent-size: 2.0; mso-char-indent-count: 21pt; TEXT-INDENT:>对于丧礼而言,国家法规认定传统的丧礼是“封建迷信”,认为有人借办丧事之际收礼送礼、大操大办、大摆宴席,是铺张浪费,是社会o(︶︿︶)o 唉,进而提倡一种“科学”、“节俭”的丧葬礼节,即火葬。如果国家认定传统的敬拜祖先、焚烧冥币纸钱是封建迷信,那么农民会问,为什么烧香拜佛、敬拜上帝就是一种宗教,而不是一种迷信!显然国家把传统丧礼看作是封建迷信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话语霸权”。
<P><P><P 125%; LINE-HEIGHT: 0pt; 0cm 10.5pt? mso-char-indent-size: 2.0; mso-char-indent-count: 21pt; TEXT-INDENT:>如果说传统的丧礼有借丧事之际收礼送礼、铺张浪费、社会o(︶︿︶)o 唉等嫌疑,那么此种说法针对的也不是平民百姓的丧礼,而是那些达官权贵的葬礼。试想,有谁会为一户平民百姓送礼而o(︶︿︶)o 唉!事实上贫民百姓之间礼尚往来的丧礼不仅不是一种社会o(︶︿︶)o 唉,而且在农村中发挥了很重要的社会救助功能,特别是在农村社会保障体制还很薄弱的目前阶段。而达官权贵们即使不通过丧礼受贿o(︶︿︶)o 唉,也会通过“娶妻生子”等大摆宴席。由此可见,社会o(︶︿︶)o 唉是整个社会的特征,而不仅仅属于传统的丧礼所独有,通过取消传统丧礼而反对o(︶︿︶)o 唉是隔靴挠痒,没抓到“点子”上。事实上,人类社会是充满仪式的社会,正如结婚是成家的仪式、国庆是建国的仪式、春节是民族的仪式一样,丧礼也是人生的一种重要仪式,而人生意义本身就蕴涵在仪式之中。
<P><P><P 125%; LINE-HEIGHT: 0pt; 0cm 10.5pt? mso-char-indent-size: 2.0; mso-char-indent-count: 21pt; TEXT-INDENT:>国家推行丧葬改革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节约耕地,然而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G</FONT>村丧葬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却发现,推行丧葬改革的主管部门关心的仅仅是尸体是否火化,而不关心耕地占用的多少,所以死者家属在尸体火化之后才可以“光明正大”的按传统丧礼操办丧事,并且堆起坟头。以至于农民得出结论:政府推行丧葬改革就是为了“想收几个钱!
<P><P><P 125%; LINE-HEIGHT: 0pt; 0cm 10.5pt? mso-char-indent-size: 2.0; mso-char-indent-count: 21pt; TEXT-INDENT:>国家推行丧葬改革是否就是为了“想收几个钱”?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做一番粗略的计算。
<P><P><P 125%; LINE-HEIGHT: 0pt; 0cm 10.5pt? mso-char-indent-size: 2.0; mso-char-indent-count: 21pt; TEXT-INDE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G</FONT>村所在的地区原来只有四个火葬场,主要承担国家工作人员死后的火化任务。丧葬改革推行之后,国家法规规定:建有火葬场的县市被划定为火葬区,不具备火葬条件的县市(即没有火葬场的县市)要积极创造条件,把火葬场的建设纳入政府的社会发展基本建设计划之中,限期建成。目前<FONT face="Times New Roman">G</FONT>村所在地区内的各个县市(共有九县一市)基本上都建成了火葬场,开始实施本县范围内的尸体火化。据民政部门的有关调研显示,中国的火葬场严重不足,如果按照国家法规的要求,达到火葬场的“供需平衡”,仅仅火葬场的建设就将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而当建设这项社会工程是独家垄断的时候,之中当然有利可图。
<P><P><P 125%; LINE-HEIGHT: 0pt; 0cm 10.5pt? mso-char-indent-size: 2.0; mso-char-indent-count: 21pt; TEXT-INDE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G</FONT>村所在的地区共有人口<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09</FONT>万,如果将来普及了火化,我们可以大致计算一下火葬场的收入。按照全国平均人口死亡率<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5‰</FONT>计算,<FONT face="Times New Roman">G</FONT>村所在的地区每年死亡<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FONT>万多人。暂不计算骨灰盒、公墓以及殡仪馆内相关服务的费用,仅仅就火化费、收灰费、抬尸费(当地的标准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30</FONT>元)来说,就达<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0</FONT>多万元(事实上这三项费用仅仅是殡仪服务中极小一部分),这对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来说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以至于在农村就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火葬场倒成了就业的热门单位,“能发下来工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G</FONT>村所在的乡民政所中,丧改之前只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位工作人员,现在已经有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4</FONT>位工作人员,由此可见一般。
<P><P><P 125%; LINE-HEIGHT: 0pt; 0cm 10.5pt? mso-char-indent-size: 2.0; mso-char-indent-count: 21pt; TEXT-INDENT:>经济学家常说,人的行为是理性的,是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由人组成的部门的行为又何尝不是理性的、不是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呢!
<P><P><P 125%; LINE-HEIGHT: 0pt; 0cm 10.5pt? mso-char-indent-size: 2.0; mso-char-indent-count: 21pt; TEXT-INDENT:>由此看来,国家推行丧葬改革,我们不反对之中有精神文明建设、节约耕地的良好动机,但也不能否认之中有部门集团的利益驱使。
<P><P><P 125%; LINE-HEIGHT: 0pt; 0cm 10.5pt? mso-char-indent-size: 2.0; mso-char-indent-count: 21pt; TEXT-INDE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FONT><P><P 125%; LINE-HEIGHT: 0pt; 0cm mso-char-indent-size: 2.0; mso-char-indent-count: TEXT-INDENT: 12.05pt? 24.1pt;> </P>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7 16: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P 125%; LINE-HEIGHT: 0pt; 0cm mso-char-indent-size: 2.0; mso-char-indent-count: TEXT-INDENT: 12.05pt? 24.1pt;><B>丧葬改革为何没有达到预期目的</B><B> <P></B><P><P 125%; LINE-HEIGHT: 0pt; 0cm 10.5pt? mso-char-indent-size: 2.0; mso-char-indent-count: 21pt; TEXT-INDENT:>殡葬改革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两项——葬礼改革和葬法改革,但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G</FONT>村丧葬改革的实践来看,两项改革都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国家法规为什么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下面我们简要分析一下主要原因。
<P><P><P 125%; LINE-HEIGHT: 0pt; 0cm 10.5pt? mso-char-indent-size: 2.0; mso-char-indent-count: 21pt; TEXT-INDENT:>首先,农民的丧葬行为深受传统习俗的影响。传统的丧葬习俗可以看作是一种丧葬礼节,这种礼节是在长期的自然进化中逐渐形成的,丧葬改革之前的丧事基本上都是按照这种丧葬礼节操办的。作为一种行为规则,传统的丧葬习俗为人们提供了一套行为细则:人去世后家属应该做哪些事、什么时间做、怎样做,死者家属依据这种行为模式自然而然地就完成了丧事。这套规则指引着人们在不同的时空下做出不同的行为,并赋予这些行为一定的意义,这就是传统的丧葬仪式。“祖祖辈辈都是这样做的,我们也应这样做”,这就是人们的行为逻辑,人们没有对此起过怀疑。传统的丧礼在漫长的历史中也会发展变化,但这种变化是连续的、自发的,是在人们自然而然的实践中发生的。
<P><P><P 0cm 0pt?>国家法规的颁布实施改变了原有习俗的自然延续,新的丧葬法规认为传统的丧葬习俗是落后的、封建的、迷信的、愚昧的,对之应该加以取缔,并进而提倡一种先进的、现代的、科学的、文明的丧葬规则。然而国家法规在否定传统习俗、认定传统习俗愚昧落后的同时,并没有设计出一套文明先进、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案。法规中仅仅有一些“禁止”,却没有具体“应该如何做”的细则。即便是人们有意规避传统习俗,遵从国家法规,也会面临一个困境:无“法”(做法)可依。丧礼毕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对于这一仪式,国家法规没有也不可能制定出一套细则。因此,人们在参与这一仪式时,只能依靠惯例,依靠以前的丧葬习俗。在此我们看到,习俗限制了人们的思维,同时也为人们的丧葬行为提供了一种简化机制。</P><P 125%; LINE-HEIGHT: 0pt; 0cm 10.5pt? mso-char-indent-size: 2.0; mso-char-indent-count: 21pt; TEXT-INDENT:>当国家法规与传统习俗发生冲突,并试图改变传统习俗的时候,实质上是在改变一种已有的、普遍的行为模式,此时国家面对的将不是一两起“犯罪”,而是大规模的不断涌现的“违法犯罪活动”,法律没有力量使每一违法行为都受到惩罚,因为要做到这一点,法律所要消耗的成本是国家难以支付的。<a href="http://www.hxfx.net/dispbbs.asp?boardID=35&amp;ID=9448&amp;page=1#_ftn2" target="_blank"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color=#000000>[2]</FONT></A>因此,国家法规与传统习俗的相互冲突,是国家法规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的主要原因。
<P><P><P 125%; LINE-HEIGHT: 0pt; 0cm 10.5pt? mso-char-indent-size: 2.0; mso-char-indent-count: 21pt; TEXT-INDENT:>其次,丧葬改革的效果与基层政权的操作有很大关系。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G</FONT>村的丧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乡民政所先是收取<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00</FONT>元的火葬押金而默认农民的土葬,后来火葬押金提高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00</FONT>元,最后火葬押金竟高达<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0</FONT>元,这无形中给农民造成了一种误解,误认为政府推行火葬改革就是为了“想收几个钱”。一部分农民因交不起火葬押金被迫进行火化,而后对骨灰进行土葬时,乡民政所对之并没有进行过多干涉,这就进一步加深了农民的误解。
<P><P><P 125%; LINE-HEIGHT: 0pt; 0cm 10.5pt? mso-char-indent-size: 2.0; mso-char-indent-count: 21pt; TEXT-INDENT:>乡民政所为什么要收取一定的火葬押金呢?一位干过多年村委会干部的话可能提供了某些启示,“乡里(乡政府)要给全乡教师、工作人员发工资,(乡政府)没钱,就给各单位(乡里的各所、站)分任务,(乡里各所、站)完成任务,就给你(乡里各所、站工作人员)发工资,完不成(任务),(不但)不发工资,还遭赖(受批评)”,“民政上管的就是结婚登记、死人(埋葬),(它)不从这儿收钱咋完成任务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125%; LINE-HEIGHT: 0pt; 0cm 10.5pt? mso-char-indent-size: 2.0; mso-char-indent-count: 21pt; TEXT-INDENT:>上级部门也注意到基层民政部门以罚款代替火化的现象。<FONT face="Times New Roman">G</FONT>村所在的县民政局局长在一次讲话中就曾指出,该县实施丧葬改革以来一直有一些乡镇采取以罚款代替火化的现象,一些乡镇在普及火化的工作中,曾向负责管理殡葬管理工作的乡民政所下达罚款创收指标,有的乡镇干脆直接另设“殡改办”,专门负责查处偷埋乱葬,以此作为罚款创收的门路。针对这种情况县民政局采取了一些措施对这种“乱收费”、“增加农民负担”的行为进行制止。<a href="http://www.hxfx.net/dispbbs.asp?boardID=35&amp;ID=9448&amp;page=1#_ftn3" target="_blank"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color=#000000>[3]</FONT></A>尽管如此,笔者在调查期间仍然发现乡政府给乡民政所分有罚款的任务。
<P><P><P 125%; LINE-HEIGHT: 0pt; 0cm 10.5pt? mso-char-indent-size: 2.0; mso-char-indent-count: 21pt; TEXT-INDENT:>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G</FONT>村丧葬改革的实践中可以看出,基层政权并不是机械地实施国家的法规,而是“灵活”地结合了自身实际情况,有自身的利益考虑。这些基层组织机构本身的利益及它们的运作,无疑会对殡葬法规的有效实施造成很大影响。由此可见,有效地管理基层组织是实施丧葬改革的关键环节,因为丧葬改革的具体实施、检查,监督工作都是由这些基层民政部门完成的。
<P><P><P 125%; LINE-HEIGHT: 0pt; 0cm 10.5pt? mso-char-indent-size: 2.0; mso-char-indent-count: 21pt; TEXT-INDENT:>最后,火化之后的土葬显然与上级的评价体系有关。比如<FONT face="Times New Roman">G</FONT>村所在的县民政局每月都要通报一下各乡镇火化的尸体数,对火化率较高的乡镇进行表扬,对落后的进行通报批评。但火化之后,死者家属又做了些什么,县民政局并没有制定出一套有效的评价指标,这严重地影响了丧葬改革的有效实施。事实上,国家推行丧葬改革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对死者的尸体进行火化,而是要节约耕地。国务院的《殡葬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殡葬管理的方针是: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殡葬用地,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
</P>
发表于 2005-11-17 21:27:17 | 显示全部楼层
<P>葬礼在古礼中是很隆重的大礼。由于古今生活状态的差异,于今天,会有很大的变化;另外,汉民族对死者特有的尊大情结,也让后世对葬礼的改革遇到较大困难。如何协调礼仪文化和现实情况,还真不好处理这个礼仪尺度。。</P><P>这个帖子转得很有意义啊。。</P>
发表于 2005-11-19 20:44:53 | 显示全部楼层
<P>好文章~ 细读~</P>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5-11-19 22:4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5-11-20 11: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木水火土,废止金火葬!!!
发表于 2006-1-2 17: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P>好贴!看来殡葬改革已经成了全国性的问题。</P><P>殡葬改革无非想达到一个目的:节约土地。但其代价也是惨重的:</P><P>1.破坏大气质量,影响地球物质正常循环。</P><P>2.破坏文化习俗,扰民,使民怨四起。</P><P>3.滋生o(︶︿︶)o 唉,与民众对立。由于有o(︶︿︶)o 唉的存在,节约土地的目的并没有达到,有的地方火葬就是埋烤鸭,把尸体象征性烤一下,收取几千块钱贿赂便让家属土葬了。</P>
发表于 2006-1-29 01:05:09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要不修坟,土葬当然比火葬好,关键是不修坟比较困难,何况现在的坟还都是水泥坟……
发表于 2006-2-10 03: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P>不好,土葬的方法是非常不好的,火葬怎么了?就因为浪费能源?那私家车更浪费啊,大家都做公汽,出租车好了,因噎废食~一个尸体占多大地方?一个骨灰盒又占多大地方?想必大家都明白吧.要说省水葬省啊~大家看过外国电视吧,船上死人了后,包包举行个简单的葬礼就扔海里了,既省了地方有养了鱼虾.有人说我们这不靠海,不靠海,可以向国家捐献尸体啊,利国力民啊,回家立个牌位就行了,这才是彻底的省,可是全国人民有几个同意的?至于上边说的什么封建迷信什么的,就更要不得了,宗教是在国家的监管下的,如佛教道教基督教,而中国的传统葬礼的礼节是十分烦琐的,不说别的就请和尚道士念经,请人抬棺,就得多少钱?</P><P>也许火葬不是一个最好的办法,但是它确是国家经过协商而确定的最适合现阶段的产物~</P>
发表于 2006-3-12 18: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土葬是环保的,可惜火葬能为某些利益部门牟利,想取消火葬实行楼主所说的土葬,简直是不可完成的任务1
发表于 2006-3-31 12:07:47 | 显示全部楼层
<P>还不如倡导捐献尸体了呢</P><P>利国利民</P>
发表于 2006-4-2 21:52:35 | 显示全部楼层
<P>改进传统土葬包括以下内容:</P><P>①为了减少土方,只挖墓道,不挖墓穴,棺材体积宜小,以盛下尸体为限。</P><P>②棺材用易腐木料或代用品制作,促其速腐。</P><P>③不用砖石水泥砌墓,保护土质结构。</P><P>④不筑坟,不立碑,植树以记。</P><P>====================</P><P>古人选棺筑坟其基本原则就是“不腐”,而改进后的土葬其宗旨就是为了“速腐”。现在一块坟地只要交纳管理费可以永远保持下去。而按改进后的土葬方法,遗体最多只能保持三五年,o(︶︿︶)o 唉之后殡葬单位完全有可能将其转卖给别人,死者家属更是没有理由继续占有,届时想祭奠先人都没个去处。</P><P>与其这样的话,还不如现在的火葬方式,至少哪天如果有关部门收回坟地的话,家属还可以将骨灰捧回家里供奉。</P><P>最后,我觉得这个所谓的“土葬改革”只是一个缩短坟地使用周期,提高有关部门收入的伎俩而已。</P>
发表于 2006-4-4 23:3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楼上的!支持无棺木、无地面标记的土葬!虽然对先人似乎有点不敬。
发表于 2006-4-17 13: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P>土葬好.只要占地不要太大,入土为安一直是汉家的老观念嘛.现在的火葬太坑人了!简直大发死人财,而且也不见得有多环保.</P><P>实在不行,偶还不如跟夫君一起天葬了呢</P>
发表于 2006-4-19 16:38:11 | 显示全部楼层
<P>最省,最好土葬的方法:把尸体放在采完煤的矿井里,这样多省啊,还能变废为宝,几万年后都变石油了</P>
发表于 2006-4-21 00:05:24 | 显示全部楼层
<P>偶支持死后贡献有用的器官(让自己另一种方式重生) </P>
发表于 2006-4-21 18:34:28 | 显示全部楼层
<P>不同意土葬!</P>
<P>我公公(我母亲的父亲)和他的大哥(我的大公公)在今年先后去世,相隔不过55天,我亲见火葬和土葬二者。觉得还是火葬更好,虽然不得不承认火葬给民政部门带来暴利,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如果你们可以和我一样,亲见我的二公公年近80还在为大公公的土葬忙碌,为他挖墓穴,就不会觉得土葬有那么好了。因为竟要本该享清福的老人在送走一兄一弟之后还得走几十里山路顶着大太阳为兄长挖墓穴,这是多么悲哀的事。大家想改变现有的殡葬制度无非就是觉得现在这样很麻烦,使活着的人受折磨,而且不合古礼,污染环境。可是一旦土葬是这样,大家还觉得土葬更有优越性吗?礼仪也是在发展的,我认为不一定复兴汉文化就要复兴所有的历史,而要复兴那些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更具有意义和更能体现我们民族精神、使我们的民族紧密团结,共创辉煌的传统。再说,私家车还不比火葬更污染环境么?</P>
<P>现在国家强制推行计划生育,到我们去世的时候,也许我们就只有伴侣和儿子媳妇(女儿女婿)为我们送葬了,可是到那时候找谁去帮我们挖墓穴呢?难道要让我们健在的长辈参与吗?就算有兄弟姐妹,那时候他们也不小了,谁又忍心他们在失去我们的同时还要受身体上的劳累呢?这不仅不是尊重爱护他们,反而是给他们制造更大的麻烦。</P>
<P>所以,在没有更好的方法出来之前,我还是赞同火葬的。欢迎大家扔鸡蛋</P>[em04][em04][em04]
发表于 2006-4-27 12:54:26 | 显示全部楼层
[em07][em07][em07]好
发表于 2006-5-4 15:4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应符合各家自由选择的喜好,太过使用政治、法规,则显得疏离智慧;疏离了智慧可能意味一种文化的没落把。。。呵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4-28 04:05 , Processed in 0.07791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