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蒹葭从风

初接触汉服的同胞应该了解的一段历史:我们的民族服饰是怎么消失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13 21:5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的服装,每个民族都有属于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了汉族的民族特色。从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几千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
  博大精深、体系完备、悠久美丽的汉服,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大财富,是非常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的。 客观上的汉族人的某些过渡历史阶段的穿着服饰例如汉化旗装/旗袍/马褂等绝对不可以被称作“汉服”,因为它们与真正的汉服没有正常的演变衔接过程。汉服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一直没有灭绝,直到现代汉族人信仰的道教、佛教以及一些边远山民,还有国内许多少数民族都还保持着汉服的特征,现代社会的一些重要祭祀、纪念活动、民俗节日等仍能看到汉服的身影。汉服的影响十分深远,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汉服在历史进程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深深影响了个朝各代的服装。但随着清王朝的建立,汉服好像没有以前重要了。到了现在还有人穿汉服吗?恐怕没有,so,我们要恢复一些古典的东西,还是要挖掘其实用性,能够被广大老百姓所接受的,才可行...
发表于 2009-9-13 22: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民族文化需要年轻人来继承,所以应加强年轻人的文化观,继承自己的优秀文化,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文化也象征着一个国家的实力。
    每个年轻人应该拥有情绪,发展自己祖国的文化。。
发表于 2009-9-13 22: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汉服,汉服很漂亮.....
发表于 2009-9-13 22:0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汉代是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也是很是发达的。其服装也很美丽。华丽的线条,柔软的手感,确实看起来很舒服。。。
发表于 2009-9-13 22: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谁说古代的一些文化现象在消失?我觉得如此珍贵的东西,就应该得到很好的保护
发表于 2009-9-13 22:2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汉服。。。支持汉服。。。我是一个喜欢汉服的人。。。
发表于 2009-9-13 22:30:08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怎么这么少啊。  我是一个读历史的学生。正在写一篇有关汉代史记的论文。  今天看到这个主题,感觉很不错。希望有见识的朋友能一起探讨探讨。。。
发表于 2009-9-13 22:3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吗?请问先。。。。。。有人吗
发表于 2009-9-13 22:35:51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有没有谁对汉代的汉服相关的史事有所了解的?
发表于 2009-9-13 22:42: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又称“华夏”,这一名称的由来就与汉服有关。《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词。比如五胡乱华之时,原先在中原地区的知识分子及各阶层人民纷纷逃亡到南方,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种,而逐渐把江南开发成繁华富庶之地,这一事件史称“衣冠南渡”。


  “汉服”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这里的“汉”主要是指汉朝,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所谓“汉人”的名字形成,直接与汉朝有关。正如胡人传统服饰被叫做“胡服”,汉人传统服饰被称之为“汉服”。所以,后来"汉服"这个词汇的基本内涵也固定下来,即汉族传统服饰。在漫长的历史中"汉服"逐渐成为汉人自我认同的文化象征。在唐代樊绰的书中就明确的称大唐的服饰为"汉服".到了宋元明时期,一些异族执政者也明确地用“汉服”来指称汉人服饰,如“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元代修《辽史》时,甚至专门为汉服开辟了一个“汉服”条。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汉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
发表于 2009-9-13 22:4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强烈推荐汉服,如果有钱的话,一定会买一套汉服穿穿。
发表于 2009-9-13 22:45:17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朝的服装自己觉得还行,突出了民族自身魅力,如果穿上它肯定会让自己变成一个很牛的人》。。。
发表于 2009-9-13 22:4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服装:和服
  和服,在日本称为“着物”或者“吴服”,意为从中国的吴地(今江浙一带)传来的服装。在日本的奈良时代,也即中国的盛唐时期,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艺术、律令制度,这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当时他们还模仿唐制颁布了“衣服令”。初期和服为唐服翻版,之后的盛装十二单的外套华服也被称为“唐衣”(李氏朝鲜礼服长上衣也称为唐衣,虽然两者已经有了更多的民族特色)。和服虽由汉服发展而来,但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已经发展岀自己的民族特色。如男服的裤子,江户时期之后女服腰带逐渐增宽到比较大的尺度,腰带鼓节移到后背并发展出种种样式,也是区别和服与汉服的主要标志。和服衣料上的纹饰等往往也具有鲜明的日本民族特色。
   汉服的影响已经超越国界,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
发表于 2009-9-13 22:4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民族服饰与一般的服饰不同,它不仅仅是一件御寒裹体的衣服,不仅仅是追求美丽的装饰,华夏服饰是华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华夏服饰的复兴,是华夏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国际上来看,作为各国文化象征而存在的民族服饰,已不单单是一件能够蔽体保暖的外套,更加承担了传播本国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因此,国服的确立有利于我们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有利于在国际上展示华夏文化的风采,当然有利于华夏文化的复兴。  
   确实 国服的确立对祖国优秀文化的复新有很大帮助。。。
发表于 2009-9-13 23: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复兴汉服不是复古而是回归华夏服饰的正道,这是华夏民族的集体性选择问题,是汉族的集体性选择问题。所以,当一个人代表的是华夏民族的时候,应该身穿华夏礼服;代表56民族之一的某个民族的时候,应该身穿本民族的代表性服饰。但是,任何人在平时都可以自己选择所喜欢的服饰类型
发表于 2009-9-13 23: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2008北京奥运会期间正值8月,天气炎热,如果要推广“交领右衽,宽衣大袖”的汉服,如何适应气候?当时,如果能穿西服,就没有理由不能穿汉服;除非当时连西服也不穿。华夏民族数千年都可以穿汉服过夏天,我们当然也可以。短袖衫与汉服的理念不同:短袖衫以裸露避暑,汉服以宽大而遮蔽避暑,且走动起来汉服习习生风。汉服中衣以纯棉面料做成,吸汗;汉服可以选择面料透气性强的。宽大的深衣、汉服遮蔽日光直接照射,所以,比裸露着还应该更凉爽,且不伤害皮肤;衣服并非那么紧得贴在身上,中衣与汉服外衣之间空隙较大,就像暖壶胆中的中空一样起降温作用。以阿拉伯长袍为例,盛夏,沙特阿拉伯浩瀚的沙漠地带温度高达40至50摄氏度,可当地居民穿着宽大的阿拉伯长袍在热浪灼人的沙漠上行走却显得气定神闲,若无其事。沙特阿拉伯的服装设计研究专家认为,阿拉伯长袍的设计对创造长袍内舒适的微小气候起着很好的调节作用
发表于 2009-9-13 23: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深衣是我们民族的礼服,而不是工作服装,不能从实用的角度来看待。汉服有几百种款式,但是,有些人在赞叹汉服之美的同时,又在慨叹汉服不适合我们今天快节奏的生活条件,因此而对复兴汉服持怀疑或否定态度。其实,这里存在着三个认识误区:首先是把汉服与礼服等同起来了,似乎汉服就必须是宽袖长裙;其次是把汉服的样式简单化了,却不知汉服可以有多种样式;其三是低估了我们今天复兴汉服的变通与创造。我们的祖先的智商不比我们低,我们今天制作汉服也不是墨守成规。
发表于 2009-9-13 23: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人们看到的“唐装”,并不是真正唐朝的服装,而是借唐朝的名义而结合清朝服饰而“创新”出来的仿古服饰。女性的旗袍、男性的长衫和马褂,都是满族的民族服饰及其延续,而非汉族的民族服饰,也不是华夏民族悠久历史上一直传承的服饰。旗袍、长衫、马褂作为满族的服饰,当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就像满族同胞不会穿藏族、蒙古族或者其他民族的服饰一样,作为汉族也没有理由去穿满族的服饰。
发表于 2009-9-13 23: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和服主要模仿汉服中的深衣,至今日本仍将和服称“吴服”,意思就是指从中国吴地传来的衣服。但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已经发展出自己的民族特色,比如:女式和服背后的大腰带比汉服更宽大;和服的线条都是直线形的,袖子也是方方直直的,汉服不仅袖子是圆形,整个线条,尤其是衣服的摆,还有袄,裳都是上窄下宽线条;总之确切地说,是和服起源于汉服,但后期的发展,已经明显不是汉服了。韩服与日本和服有所不同,它所模仿的是汉服中的襦裙,但也有变化,即朝鲜服装的裙子束得特别高,而且下摆十分宽大、蓬松。
发表于 2009-9-14 07:4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很多的事情我们应该铭记,有很多的事情我们应该忘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5-1 19:51 , Processed in 0.08652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