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366|回复: 10

[转帖]请大家策划儒教文化活动的相关礼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28 22:3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转自 华夏复兴论坛                   作者:炎平                  </P>
<P> <a href="http://www.hxfx.net/dispbbs.asp?boardID=43&amp;ID=4033&amp;page=4" target="_blank" >http://www.hxfx.net/dispbbs.asp?boardID=43&amp;ID=4033&amp;page=4</A></P>
<P>对传统最好的继承方式之一就是创新,这样,古老的文化就能真正获得新的生机。</P>
<P>儒教文化研修活动担负着一份复兴传统文明的责任,尝试制定相关的礼仪是必须要做的工作,依据古礼演绎新礼,新旧并用,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系列,传扬于世功莫大焉。</P>
<P>日常礼仪在咱们版面上已经很完备了,专属于儒教文化活动的“新礼”,不知大家设想过没有,一定要有内涵,要自然庄重,有简有繁,便于推广普及。</P>
<P>请同道们畅所欲言。</P>
<P>*******************************************************************************</P>
<P>建议同道们会面时可互相施以“鼎礼”——男左手叠右手上,双手拇指略微抬起,象鼎之两耳,手若捧鼎。寓意“中华鼎盛,儒教鼎兴,友情鼎固,学识鼎立,朋比鼎助”。是同道间互贺、激励之简明礼节。</P>
<P>平时不必配以鞠躬,因为拇指跷起有意气兴发之象,不必拘谨,昂扬挺胸,慨然相勉。</P>
<P>初次见面或表示郑重,情感所致可配以鞠躬,如作揖礼同,只是变化在拇指上。</P>
<P>青年人在兄长、师长前应先施礼,应配合躬身,师长还礼,略点头以表示赞许,不点头而着力略微震动一下手掌表示鼓励。</P>
<P>仓促相遇,擦肩而过时,朋友之间可以简便以单手行礼,以近于对方之手臂为好。青年见到师长不可单手行礼,应双手行礼或只简略鞠躬,表示问候。师长可以单手还礼,或微笑点头。不便郑重行礼时也可仿此,着重以目光传达问候。</P>
<P>不知大家以为如何?我们传承传统但又不能完全依赖古人的赐予,取古之神韵,稍加入一些现代习惯,更利于普及,不让俗人看我们为"古董".在心理上疏远.</P>
<P><IMG src="http://www.hxfx.net/UploadFile/2005-7/20057210854623.jpg" border=0></P>
<P><IMG src="http://www.hxfx.net/UploadFile/2005-7/20057210942928.jpg" border=0></P>
<IMG src="http://www.hxfx.net/UploadFile/2005-7/200572101013541.jpg" border=0>
发表于 2006-1-11 14:55:22 | 显示全部楼层
<P>哈哈,多谢转发!</P><P>这种新礼是基于传统礼发展而来的.不是"现代礼",在体系上仍然是属于传统的,</P><P>可以使热爱民族文化的同道在穿"常服"也能展示幽雅庄重的传统文化风采.也就是说无论我们身上有没有汉服,我们的心都是汉家的.汉服不仅在我们身上更在我们心中!</P><P>喜欢礼仪的朋友们可以尝试一下,有问题我们共同研讨,</P>
发表于 2006-2-10 04: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P>握手就好,其他的都算了今天你提倡这个礼仪,明天他提倡那个,后天他再提个少数民族的~还有完没完了~</P>[em01][em01][em01]
发表于 2002-9-1 00:36:55 | 显示全部楼层
<P>楼主建议的是同道行此礼,进步先生若非同道则握手可矣.</P><P>请教:我们现在电视里常看到的抱拳拱手是个什么礼呢,和鼎礼有何渊源吗?另外女子该行何礼?</P>
发表于 2006-2-24 14:56:19 | 显示全部楼层
<P>传统礼仪的精华部分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个非常赞成</P>
<P>但是为什么一定非要和“儒教”牵扯在一起呢?反感“儒教”这个词。儒家本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儒家没有被利用的时候还是很可爱的,可是一旦成为儒教,就开始吃人了,不再可爱了。</P>
<P>更何况华夏传统礼仪早在儒教之前、在儒家形成之前就已经成型,犯不着一提传统礼仪就扯儒,更犯不上非扯“儒教”不可。</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24 15:00:28编辑过]

发表于 2006-2-24 15:27:06 | 显示全部楼层
<P>有礼乐文明才有儒, 非儒发明了礼仪,诚然.但当礼乐崩坏之际,唯儒家立于文化保守主义立场,自觉成为传统礼仪的继承革新者,如此方开拓出后世两千多年的礼治社会.所以复兴礼仪和儒的关系不是"扯"上去的.至于"儒教吃人"一说,原起于近百年前激进的反传统思潮,其绵延至今吾辈皆受潜移默化而日用不知,若有志于复兴文化则当深刻反省之.</P>
发表于 2006-2-24 20: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P>有影响的礼节也就那么些,其他小礼节我们现学现卖也不晚啊</P><P>出席西洋酒会,你就握手言欢,民族传统节日里,你就抱拳鼎礼,又有什么呢?</P><P>回家拖鞋睡衣,工作西装革履 不也就这样?</P>
发表于 2006-2-25 18:52:2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舍藏室</I>在2006-2-24 15:27:06的o(︶︿︶)o 唉:</B>

<P>有礼乐文明才有儒, 非儒发明了礼仪,诚然.但当礼乐崩坏之际,唯儒家立于文化保守主义立场,自觉成为传统礼仪的继承革新者,如此方开拓出后世两千多年的礼治社会.所以复兴礼仪和儒的关系不是"扯"上去的.至于"儒教吃人"一说,原起于近百年前激进的反传统思潮,其绵延至今吾辈皆受潜移默化而日用不知,若有志于复兴文化则当深刻反省之.</P></DIV>
<P>何谓“皆受潜移默化而日用不知”?<b>儒教</b>和<b>儒家</b>不可混为一谈,你想没想过为什么我们单说“儒<b>教</b>吃人”而没说“儒<b>家</b>吃人”?吃人就是吃人,吃人是事实,岂是“近百年”的什么思潮所能够左右的!
<P>是的,“若有志于复兴文化则当深刻反省之”!——明朝是怎么没落的,汉家文明是怎么没落的?正应该好好地反省——这绝不是单单归咎于所谓的野蛮入侵就能够解释、就能够推脱自身责任的!
<P>如果真想复兴华夏文化,就好好儿地研究诸子百家,好好儿地研究历史,别成天做<b>儒教</b>重新获得吃人权威的梦——话说得糙了些,但是其中的道理不糙。别忘了,清朝儒教是搞得很带劲的。
<P>儒家不吃人,儒教吃人,铁的事实。
 楼主| 发表于 2006-2-27 22:57:16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凤凰</I>在2006-2-25 18:52:20的o(︶︿︶)o 唉:</B>


<P>何谓“皆受潜移默化而日用不知”?<B>儒教</B>和<B>儒家</B>不可混为一谈,你想没想过为什么我们单说“儒<B>教</B>吃人”而没说“儒<B>家</B>吃人”?吃人就是吃人,吃人是事实,岂是“近百年”的什么思潮所能够左右的!

<P>是的,“若有志于复兴文化则当深刻反省之”!——明朝是怎么没落的,汉家文明是怎么没落的?正应该好好地反省——这绝不是单单归咎于所谓的野蛮入侵就能够解释、就能够推脱自身责任的!

<P>如果真想复兴华夏文化,就好好儿地研究诸子百家,好好儿地研究历史,别成天做<B>儒教</B>重新获得吃人权威的梦——话说得糙了些,但是其中的道理不糙。别忘了,清朝儒教是搞得很带劲的。

<P>儒家不吃人,儒教吃人,铁的事实。
</P></DIV>
<P>说话糙了无大碍,却忌讳含义模糊、以己度人。</P>
<P>自先秦以降,儒家积极的入世态度使得自身自觉成为社会文化的支持者与维系者,其理念也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模式——这只不过说明儒家文化于本土生民思维的契合性;而当今文化重建之时,既要面临内源文化的自省,又要面临外来文化的抉择。时过境迁,儒家思想自然不可能被尊奉到某个地位——实际也不需要——它的生命力正在于点滴的人文智慧、社会哲学。</P>
<P>只晓得儒家吃人的,自然会忽视儒家真正的核心。不错,儒家开拓发扬了礼乐文化,并在礼治社会强调秩序的原则上发展、细化了一些伦理纲常,由于后世文化的变异——失去了许多鲜活的精髓,沉淀了许多空洞的惯性;到了近代,内源、外来文化在社会天平上的严重失衡,此偏颇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然而儒家的理念核心在于仁义。孟子见梁惠王。王问孟子:“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却回答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如果背弃了仁,那么,儒家的用来立人、成人的礼乐就将失去作用。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P>
<P>提到历史上多次被蛮族的入侵及文明的毁灭,这一点实际是所有农耕文明的弱点,不独华夏使然。人类历史上在铁蹄下破碎的文明何其多也,古埃及、古希腊、赫梯、巴比伦、古罗马……如今仅剩下化石遗迹,而华夏文明却可以在一次次劫难中复兴,其强大的文化韧性功不可没。的确应该将自身的没落好好反省——但首先一定要找对原因,不可以像我们一百多年前的先辈那样因急于脱胎换骨而妄自菲薄。</P>
发表于 2006-2-28 23: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P>见从风师妹此帖总算一舒胸意.在一个民族文化网上读到凤凰姑娘这样的文字,颇感寒心,竟无意驳之.值此文化衰微之际,所谓皓首穷经,参透诸子,,恐已成历史绝响.我们大约都是从一个很低的起点重新开始 面对典籍或许比当年意大利人捧着阿拉伯文的希腊著作也强不了多少.释,道,墨,法,儒家,儒教,各人法缘不同,本着复兴文化之同心,都应相互鼓励,而不是见一与自己所思不同的概念,就大加鞭笞,如视仇寇.如今汉文化圈也好,汉服圈也好,各类观念纷杂,如果目标相近,则当谨记:"若要佛法兴,只有僧赞僧."</P>
发表于 2006-4-20 20:39:21 | 显示全部楼层
<P>儒道释,三家都不能丢</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4-28 01:22 , Processed in 0.08393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